沒有選擇,何來自我——為什么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

01

朋友K,人生對他來說可謂一帆風順。

他是家中獨子,從小一直是學校的優等生,大學讀的是名牌,畢業后由父母安排,來到一家一線城市的大公司任職,事業也是蒸蒸日上。后來聽父母的話,和同樣優秀的老婆結了婚,還生了一對可愛兒女,每年都會去度假,物質上該有的都有了,絕對是無數人羨慕的人生贏家。

然而,他卻說,不知道為什么,總是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

不知道為什么要結婚,為什么要養孩子,掙那么多錢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歡現在的工作,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總之就是每天做著理所當然卻又不知為何要做的事,根本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覺沒有意義,很痛苦。

他說這樣的生活簡直難以忍受,他想學李叔同、陳曉旭。

肯定有人會說,這人好作啊!明明什么都有了,還有什么好痛苦的,好好享受人生就是了。

可人偏偏就是追求意義的動物,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總是會有精神上的追求,精神上得不到滿足,其痛苦程度并不亞于物質上的匱乏。

02

生而為人,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想明白該怎樣活,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許多人雖然每天忙忙碌碌,做著這樣那樣的事情,但靜下來拷問自己,又不知道是為什么。就像K一樣,雖然事業有成、衣食富足,卻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

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每個人都要回答這個問題。否則,等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天,就只能交白卷了。

而許多人總愛問,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薩特說,存在先于本質。其實,我們出生的時候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意義,只是后天的選擇才成就了我們。人的存在只有在主動選擇中才能得以體現,通過自由選擇從一種生存狀態轉入另一種生存狀態,這樣的人才是存在的。而我們的問題恰恰是,從來沒有做出過自己的選擇。

是啊,我們從小就習慣了被安排、被代表,習慣于服從、順從,從小學、中學、大學,再到工作、結婚、生子,又有多少是自己想明白后主動做出選擇的。大學畢業了,當然要去工作;老大不小了,該結婚了;結婚這么久了,該生娃了。人生總是這樣的套路,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招來無數的非議、責難。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到底為什么要這么做?難道只是理所當然嗎?我們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別人的看法和社會的專制里,我們完全沒有自己。

人必須做出選擇,因為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03

梭羅說:“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里”。那是因為我們的靈魂沒有出路,我們忘記了對自己生命的責任。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原創,但活著活著就都成了盜版。廣告創造出大眾的品味和需求,媒體復制出大眾的喜怒哀樂,現代社會塑造出無數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復制品。

我們為什么不能有一點自己的個性,為什么不能主動去做出點選擇?

可悲的是,當我們想去選擇的時候,卻發現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

《拆掉思維里的墻》里有句話說得好,“無趣之人,往往不是無能之人,而是無膽之人”。

是啊,我們是多么的害怕失敗,害怕責任。被安排的人生看似能免于負責,其實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自我選擇就是要對自己負責,真正擔負起對自己生命的責任。

04

那時候,非常流行去西藏。

朋友K后來一個人去了西藏,到了拉薩,看了布達拉宮,一路上見到了不少朝圣的信徒,感受到了那種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信仰。那種信仰是寫在臉上、發自肺腑的,你只需看一眼他們虔誠的目光,就不會有任何懷疑。

K說,來之前曾想著不回去了,找個地方出家隱居,但自己根本就做不到。他不懂為什么那些人如此虔誠,但他明白,那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他沒有皈依佛門,而是乖乖回去了。

來回跑了上萬里路,雖然只得到了一個否定的答案,但已經足夠了。

后來,雖然父母反對,但他堅持換了一份更為喜歡的工作,去做了很多一直想去干卻沒有去干的事。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自己做出選擇,自己對自己負責,而無所謂對錯。心態慢慢地變化了,生活也慢慢地改變了。

最后,愿你我都能在選擇中重新找回自我。


我是夜風,文章均為原創,轉載或交流請添加微信:loveleslieever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