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朝京兆萬年(現陜西省長安縣)人。唐文宗太和二年考中進土,復舉賢良方正,授弘文館校書郎,歷任黃州(現湖北黃岡)、池州(現安徽貴池)、睦州(現浙江建德)等州刺史,唐武宗,會昌年間遷中書舍人。?新唐書?稱他“剛直有奇節,不為齪齪小瑾,敢論列大事,揩病利尤切至。”他知兵法,嘗注曹操所定?孫子?十三篇,好讀書,善屬文,為晚唐著名詩人之一。他的詩以情致豪邁見長,人稱“小李杜”以別于盛唐時期的杜甫,著有?樊川集?。
詩詞注解
山行:在山間行走。
遠:遠處。
上:攀登。
寒山:寒冷的高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指飄浮著白云的地方。
坐:在這里當“因為”講。
愛:喜愛、愛戀的意思。
晚:傍晚。
霜葉: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于:比……還紅。
二月花:指早春的花。
全詩大意
不畏路遠,攀上寒冷的高山,只憑著一條石頭小路,斜曲地向上延伸。在山上飄著白云的地方,隱約可以看到有人居住的房子。在傍晚時,該回去,但停車不走,是因為喜歡這深秋中的楓樹林,那火紅的楓葉雖然經受霜打,但比早春的鮮花還要紅艷。
意境賞析
這首詩是講作者在山中行走時看到的深秋時節的山間景象,作者描繪出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壯美的秋色圖。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也表明了作者的人生體驗。“遠上寒山石徑斜”“遠上”表明作者不畏路遠,向上攀登,到的地方是寒冷的高山,走的是石頭小路。“斜”指石徑不筆陡,但悠長。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寒山”使人聯想到唐朝得道僧人寒山,他的親密好友是拾得,拾得詩云:“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石徑”是石頭小路,說明山上人在此久居并將長期居住,不是一時興起索居,不是避難消災,而是有淡泊之志,追求清凈。這條“石徑”也就見證了山里人的勤奮與堅定。“斜”也悠長,反映山里人的智慧與執著。“白云生處有人家”古時有人認為“生”是“深”,我認為還是“生”好。“白云深處”難以看到人家。?尋隱者不遇?詩中有句“云深不知處”。“生”字多么靈動,多么活潑,既寫了白云升騰、,飄逸繚繞的景象,又說明山很高,云纏腰。山里人家在白云中隱現,山里人家,與石徑相連,其堅定,淡泊絕塵,與白云作伴,其高尚.超凡脫俗。寒山詩中有“可來白云里,教爾紫芝歌。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有“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有“寒山唯向云,寂寂絕埃塵。”“停車坐愛楓林晚”“晚”有人認為是晚秋,也就是深秋的意思。我認為“晚”是傍晚。說明作者行游的時間長,又說明作者該回家,已經.下山了。“停車”說明作者天色已晚還舍不得離開,愛上這里,怎么愛呢?不辭路遠,不畏山高,不怕天黑,在這里欣賞,在這里思索。正是“上下而求索。”悟出“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意境。“霜葉紅”既寫了楓葉的色彩,也暗示深秋的季節。只有在深秋楓葉才會紅。如果將“晚”作深秋解釋,那就有重復之嫌。深秋時節,楓葉如火,無比鮮艷,才“紅于二月花”。寒山詩中有“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有“其中半日坐,忘卻百年愁。”有“君看葉里花,能有幾時好。”作者山行在寒山,拾得有霜葉。詩中富含哲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世人愛居繁華地,隱士喜住在寒山。莫道春花好,更有秋葉俏。人生得意多喜早,老來閱歷深為妙。意味無窮。
意境賞析獨家原創,未經同意不得轉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