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畢業于南開大學,正牌的985,211,在上大學之前,我對未來有過無數多的想象。
想象自己日后不是飛黃騰達,但好歹聲勢顯赫,不圖家財萬貫,但也能有些儲蓄。
我關于未來的想象里包含了權與財,我并不多崇高,在對自己的人生規劃里,我用了諸如“體面”等字眼極盡了我所有的可能。
上了大學之后,我感受的是多元。
我的大學沒有多精彩,但是快樂。大一時參加各種活動比賽,在任何人多的地方刷著存在感,有過不明所以,有過失落彷徨,更多的是與學業沖突之后,成績受影響的手足無措;大二時退掉社團,開始耐心地做新航路的主編,傾注了心血,也收獲了不知該稱作是協調能力還是組織能力等諸如此類的能力與感受,那時候,經常熬夜編輯,也在各種繁雜的事務里逐漸成長,而唯一沒有改變與起色的依舊是學期末的學分績;大三的時候,一切都歸于平靜,實習,功課,為未來做準備,失去了保研的資格,也下定了自己不再考研的決心,因為不知道方向與道路在哪里,因此在大四找工作,投簡歷的時候眉毛胡子一把抓。
最后,我還是找到了在外人眼里看起來不錯的工作
銀行的客戶經理
我還在試用期,工作并不是很忙,有業績考核的壓力,我有很多時候依舊迷茫,不知道這樣的工作自己是否真的適合,懷疑自己這么多年讀的書見的人,卻依舊沒能改變自己的狀況。
我來自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工人,并沒很有錢,但他們總是竭盡所能給我最好的,因此我成長的富足快樂。
我所在的初中和高中都是當地最好的,我從小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
那時的教育,沒有人會直接說出教育和學習的終極意義,只是所有人都在告誡你要好好學習,然后出人頭地。
然而,沒人告訴我什么才是所謂的出人頭地以及實現它的除去學習以外的世界觀方法論。
因為追求高分,因為在我們那個小地方,衡量優秀與否的標準只有分數,所以會不自覺地鄙視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主動和比自己成績好的做朋友。
所以到了大學,發現在人才濟濟的南開,自己的成績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好時,那種兒時對壞成績不好的鄙視感就降臨在自己身上并陷入深深的自卑。
然后是現在的工作,由于并沒有達到兒時讀書的目的,也并沒有出人頭地的感覺,我總覺得這份工作不適合我,總想逃離過另外一種高大上的生活。
我覺得我是被迷茫的一代。
被教育好好學習,然后在學成之后,又有人說不要那么功利,不要指望學習會帶給你實質性的成功。
那努力的意義是什么?
獲得胸懷視野,獲得友誼,獲得判斷辨別事物的能力?
我迷茫了,不努力學習照樣可以收獲這些,我一直以來的努力到底為何?
為了培養不服輸,求勝欲強的習慣嗎?
所以會有人說讀書無用論,所以會有非典型985那篇文章,我畢業于985,211卻依然一無所有那篇文章。
我畢業于南開,我有同樣的迷茫。
我在閑來無事的辦公室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