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閱讀和學習之路上,很長時間里都處于間歇性興奮,持續性低迷的狀態。
話說久病成醫,經過三生三世「后悔——反省——興奮——低迷——再后悔.....」的輪回之后,現在終于來到了有所改進的狀態,真可謂可喜可賀,可歌可泣。
通過總結血淚史,我發現了能保持長期、持續、穩定努力的四個關鍵因素:
長期的努力需要具體目標和成長型思維
持續的努力需要外部反饋
穩定的努力需要調整優化
下面來分別說說這四個因素,另外也會推薦與各因素相關的閱讀書籍。
01 具體目標
我曾經認為讓人樹立目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誰做一件事會沒有目的?我想一年讀100本書,這不就是目標嗎,有什么可難的!可是為什么做不到呢?問題在哪?問題在于目標不夠具體。
所謂具體目標就是問:把大象放冰箱總共分幾步?比如,不要說目標是一年讀100本書,要問一年讀100本書總共分幾步?
如圖所示,A是我們的出發點,B點是我們的目標。當我們說目標是一年讀100本書時,腦子里想的是這本書、那本書、某個大牛推薦的某本書,相當于圖中的C、D、E、F、G五個點,是分散著的。
當我們問一年讀100書總共分幾步時,腦子里想的是按月讀還是按主題讀?相當于圖中AB、AFB、ACDEB、AGB這些連起來的線段,無論哪一條最終都可以到達B點。
具體目標就是幫助我們確定下一步往哪走,有一個清晰地努力方向。
選了AFB這條線,下一步就是往F點走,而不用考慮其他點,但如果目標模糊,就會糾結于C、D、E、F、G五個點之間,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
推薦閱讀書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
我在文中的例子是小而具體的,也比較好實踐,但要真正樹立一個好的目標也不能缺乏宏觀、長遠的目光。這本書中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在這點上就很有指導意義。
02 成長型思維
幾乎從學會寫作文那一天起,我就知道了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但從來沒有深刻理解過。特別害怕失敗,認為失敗就是對自己的否定,變得不敢嘗試,更不敢犯錯。
但人只有什么都不做才不會犯錯,這樣就越來越固步自封,越來越沒自信,這就是缺乏成長型思維的表現。
成長型思維不是盲目自信,也不是為挫折和失敗找借口自我安慰,是把挫敗看成是一次性行為,而不是一個長期的連續性行為,不能用來否定自我和未來。
結合一年讀100本書的例子來說,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執行這個目標,在看完100本書后你發現自己沒什么收獲,而朋友告訴你他已經開始寫講書稿賺錢了,你怎么想?
固定型思維的人這么想:我也許真的是太笨了,做什么事情都不如別人。
成長型思維的人這么想:看書可能沒有我想象中那么簡單,是不是我的看書方法存在什么問題?我應該向朋友請教一下,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
成長型思維教我們從挫敗中看到希望,而不是絕望。
推薦閱讀書籍:《終身成長》——作者:卡羅爾·德韋克
這本書中主要介紹的就是成長型思維,書中講述了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的區別,以及不同思維帶給人的影響。如果你遭遇挫敗時總是陷入自我打擊的漩渦,一定要閱讀本書。
03 外部反饋
明明準備看一個小時的書,但翻了不到兩頁,卻拿起手機刷微博、刷抖音、玩游戲,不知不覺三個小時都過去了。
于是手機上下了一個又一個時間管理的軟件,時間管理的書看了一本又一本,最后還是刷刷刷,玩玩玩。是的,這是我沒錯了,一個在時間管理上屢屢受挫的人。
怎么就管不住自己的手呢?因為刷微博、刷抖音、玩游戲可以立即獲得反饋,這是人的天性,我們的大腦渴望得到反饋,無法用意志力抵抗,只能合理利用。
怎么利用?就是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要想辦法獲從外部獲得反饋。
和朋友制定了一年讀100本書的目標,就應該定期交流,分享讀書心得,做一些文字或音頻形式的內容輸出,相互點評、相互鼓勵,從朋友伙伴那里得到一些反饋。
反饋是有效激勵持續行為的關鍵,如果沒有反饋,大腦就會覺得正在做得這件事沒有意思,我們就會像一只彈性十足的皮球一樣慢慢泄氣,反饋能在我們內力不足時重新注入活力,讓我們的努力得以持續下去。
推薦閱讀書籍:《游戲化思維》——作者:凱文·韋巴赫&丹·亨特
有句話叫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只有對我們的“敵人”有了充分了解,才能制定出克敵制勝的作戰策略,甚至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化危害為利益。
04 調整優化
長期持續的努力其實不算太難,因為有很多人都兢兢業業在自己的崗位上干了一輩子,這當然也沒什么不好,但如果我們希望自己能往前再走一步,就需要穩定的努力。
穩定的努力不是低水平的勤奮,而是螺旋式上升,就像開車一樣,遇到困難的路就走慢一點,過了這段路再提速,一檔一檔往上加,不疾不徐。
就如一年讀100本書,有了具體目標、成長型思維、外部反饋,我們或許會一年又一年讀下去,但是能不能從中獲得成長和進步,卻要看能不能通過得到的反饋來調整自己的行動。
外部反饋不斷告訴我們,用的方法對不對,當前計劃適不適合,而調整優化就是要糾正錯誤的,舍棄不適合的,不斷完善方法和計劃。
外部反饋要發揮效用,就必須有后續的調整優化行為,正是這一點讓反饋帶給我們的感覺與刷手機后的空虛感不同,一點一點改進,讓我們每一天都比昨天進步一點點。
這一點很重要,重要到如果沒有這一點,就印證了那句話: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推薦閱讀書籍:《橫向領導力》——作者:羅杰·費希爾
這本書雖然說的是“領導力”,但并不是說給主管聽的,是說給每一位普通人聽的,書中的三大策略、五大步驟,遠遠不止講到“調整優化”。互聯網時代,一定要有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的覺悟。
總結
一起來回顧能讓我們保持長期、持續、穩定努力的四個關鍵因素:
具體目標
成長型思維
外部反饋
調整優化
更形象一點的理解就是,如果有一天要自駕游,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具體目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風餐露宿,刮風下雨都不在乎就是成長型思維。
外部反饋即是加油站又是導航,調整優化就要把握好油門和方向盤,跟著導航走。
否則,就會提醒你:您已偏離路線,已為您重新規劃最佳路線!
寫在最后:
關于這四個因素,其中三個都可以自己單獨完成,唯有一個需要外部的支持,就是外部反饋。
網上有太多的訓練營、讀書會,還有很多有作業任務的課程,這些都是在幫我們獲得外部的反饋。而且,有老師批改作業的課程費用一定會高于沒有作業的課程,足見外部反饋的重要性。
如果你也在讀書和學習的路上,記得找到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