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 第二章 自我

人的性格千差萬別,那么從哪幾個緯度來衡量呢,大致分為以下幾個緯度:首先是自我穩定性和靈活性。面對外界的干擾,你的自我是否穩定,面對洶涌而來的各種情緒能否堅定自己的立場,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自我穩定性低的人,一點外界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把內心世界攪得風云變幻,在自我穩定的基礎上加上一些靈活度,也就是敏感的感知外部世界,這樣不僅可以承受高強度的壓力還可以輕松的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與變化多端的工作環境。其次是自我的力量和疆界,有的人傾向于封閉自己,縮小自己的疆界,比如喜歡一個人宅在家或是讓自己和手機、書籍、報紙、網絡、股票捆在一起,到了陌生環境會覺得格格不入,他們會覺得外部世界是不夠友好的,在陌生的世界就算什么都不做都會感到累,而自我疆界寬廣的人到了一個新地盤會覺得興奮,樂于與新鮮事物或人建立新的關系,進而覺得自我變得更加飽滿,職場中自我力量強的人面對突如其來的重要任務在多次試錯之后往往最終能夠勝任這份工作。嘗試新的環境和新環境中的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打破頭腦中用敵意編織的圍墻;最后一個是自我組織力,一個人更傾向聽到阿諛奉承還是事情的真相,反映出他是維護自戀排在首位還是做出正確判斷對自己更為重要,自我組織力強的人在面對連續的困境的時候會選擇積極應對尊重事實并想辦法解決問題,哪怕受到重創也會快速痊愈,而自我組織力差的人在高壓下擔心自我會瓦解,會盡力去維護自戀,寧可自欺欺人也不想面對事實,遭遇重創也不容易走出困境。

每個人都需要在豐富的關系里借助各種好的回應來完善自己,如果你的自我比較脆弱可以去結交溫和、善良喜歡鼓勵別人的朋友,當你自我越來越強,就可以考慮結交一些諍友了。我的朋友小美說跟她的男朋友相處的時候總有一種壓迫的感覺,長此以往,一想到要見他都充滿了抗拒,小美是一個很容易體諒覺察別人感受的人,但她也是一個總是話到嘴邊容易受他人影響放棄表達自己的人,那天情人節,他們去吃飯在等了許久不見人來點菜之后,小美說叫一下服務員吧,她男朋友這才跟服務員打了個招呼,點了幾個菜品之后小美問服務員魷魚是多大一串的,因為她不想點多,見服務員沒有回應,她又問了兩遍,服務員仍然低頭在點菜器上操作,正在她為這服務員的態度感到不滿的時候,服務員開始說話了:我這正點菜呢,你一跟我說話點錯了怎么辦,語氣中滿是抱怨,而且沒有停的意思,見狀小美說:別人可以邊點菜邊說話你不行,是你的問題,你抱怨什么,服務員還是喋喋不休轉身走的時候還一副就懟你你能怎么樣的眼神回望了一眼,小美正在憤憤不平,要說的話還沒說出口就聽見她男朋友說:跟那種人沒必要較真,要不然為什么他們現在還是服務員,明明是自己受氣,男朋友卻擺出一副所謂的高姿態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打壓了她的情緒:言下之意就是你有必要為了這么點事較真嗎是你小題大作,雖然感到不悅,但是小美總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影響,所以那一瞬間被他突如其來的打壓整蒙了,好像真是自己的問題,但這樣的事發生的次數多了,讓小美心中的不悅也逐漸升級,事實上她的男朋友就是這樣一個喜歡用自己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的人還表現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如果讓她用一句話概括她男朋友的處世哲學,那就是:和稀泥。相處起來感覺壓抑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小美如果每次及時的覺察出來的話就應該告訴對方自己的真實感受:“你這樣做讓我覺得不舒服,我希望在這種情況不要干涉我,我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這種壓迫感持續存在就有必要考慮保持適當的地理距離,相信自己的真實感覺,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學,別人無權妄加干涉。讓一直以來習慣了蜷縮在一角的自我站出來為自己發聲。

在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對于世界不會感到無聊和麻木,但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天最能吸引我們的就是手機、游戲、各種APP等等虛擬世界的東西呢,想想小時候,每天都會想今天作業寫完了去玩什么做點什么有意思的事,沒有一天是在無聊中度過的,這種自我愉悅的本能就是本我即本能,想盡辦法的享樂,漸漸長大之后再也不像童年那樣富于創造性,想出一些嬉戲的新法子,外界的看法漸漸被我們內化,受集體認同的規范影響,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被各種壓力和世俗觀念慢慢磨滅,有時候苦惱不已不妨問問自己頭腦中那些想法真的就是“你”的嗎?未必,甚至并不是,有相當一部分是其他人灌輸給你的教條思想或者是權威提供的信條。“成為你自己”本身應該抱著這樣一個假設:你“自己”就是非常好的,自我實現者,或成為自己的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而不是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光是從外在的緯度是不夠的,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很多關鍵現象場,進入這個人的現象場即:和誰、在什么時間點、什么地點發生的這一體驗,試著進入對方的現象場,這樣一來我的體驗就會被你看到,我向你敞開了自己,而你把我作為關系的中心,聽到我的體驗,給了我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真誠等,我認為這就是愛!在親子關系里面父母應該支持孩子的本我,讓孩子的本能可以洶涌澎湃的涌出。如果這一點能實現,孩子的自我力量也可以得到極大鼓勵,如果孩子和同性父母爭奪爸爸或媽媽的時候,應該讓她明白家庭的順位首先是爸爸和媽媽才是伴侶,大人能一起去解決很多難題同時我們還能保護你,你就做你的小寶貝好了,父母提供一個抱持性的環境讓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相對肆意的發展自己的能力同時學會尊重別人,度過青春期最終進入真實的社會在其中淬煉自己,最終既要實現自己的性欲-找到合適的性伴侶,又要實現他的攻擊性-成為這個社會有基本競爭力的人

我們大概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一件事做的不夠好或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會批判自己,想快速的解決這樣的問題或急著做出改變,往往會帶來更糟糕的處境,但是如果不去評判只是去覺知它:原來我是這樣的,然后帶著一股欣喜-我對自己的了解又增多了,不會覺得這是自己的缺點,而是自己的一個特點,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都讓它自由流動。

使用外部評價體系的人對別人的評價很在乎,甚至內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而使用內部評價體系的人對別人的評價不大在乎,更傾向于尊重自己的感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無需過多的管孩子,不要切斷孩子與事物的直接聯系,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讓他尊重自己的感覺進而建立最基本的自信而不是大人代替他去感知并做出判斷,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并盡早讓他明白要為自己的自主選擇負責,如果不讓孩子選擇孩子也就學不會負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