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特洛伊木馬屠城》之木馬意象賞析

引言

古老的傳說總是帶著某種無法言說的神秘力量,在人類心靈的最深處訴說,那些神話,那些意象,那些看得懂似乎又看不懂,好像被意識捕捉到,卻又在潛意識下涌動著的永恒變化的象征,構筑起我們心靈最古老的結構。

看電影,透過畫面和音樂,透過時空隧道,過去和將來,在直覺里就像一道閃電,那匹木馬變幻莫測,從古至今。

電影《特洛伊木馬屠城》


01 特洛伊木馬

在空曠的海灘上,一匹巨大的木馬出現在特洛伊人面前。它有三層樓高,黑色的木板,像一個巨獸的雕像,矗立在被藍色大海環抱的銀色海灘上。旁邊散布著剛剛死去的希臘人的尸體,臉上身上布滿了淤斑。“國王,小心,他們得了溫疫。”“這是神的詛咒,他們損毀了阿波羅神廟,所以神用這樣的方式懲罰他們。”祭祀職業性地推斷。再看向木馬時,特洛伊人認為那是希臘人獻給海神波塞冬的祭品,祈禱能平安回家。

特洛伊人詛咒:“我希望海神將氣出在祭品上,讓他們都淹沒在海底。”而祭祀卻認為這是一個禮物,應該放到波塞冬神廟。

短短的幾句話,連二王子帕里斯的反對都無效,可見,那時候的人對神和祭祀是多么的敬重。老國王竟然認同祭祀的話,認為大王子赫克托爾是因為對神不敬而死在了與阿基里斯的搏斗中,高聲宣布把對神的禮物迎進城內神廟的廣場中心。

于是,特洛伊人拆掉部分城墻,把這匹巨大的木馬推進了自己的心臟。奧德修斯的計劃與計謀贏了簡單而天真的特洛伊人,他得逞了,成人的復雜思維戰勝了兒童的簡單思維。

這是古希臘歷史上最著名的特洛伊戰役,一個女人引起的權力爭霸戰,耗時十年,死傷無數,希臘人多年未能攻破的特洛伊牢固城墻,最后卻在一個木馬下潰敗。

2004年,沃爾夫岡·彼德森把這部史詩搬上了電影熒屏,十年的戰役,高度濃縮為三小時,場面宏大,浪漫壯觀,據說是“虛擬特技人”技術的處女作,獲奧斯卡金像獎。影片精彩之處甚多,可我最感興趣的還是那匹木馬。

電影插畫


困惑

看第一遍時,我很是困惑,任何一個現代的青少年,都能看出這其中有詐,為什么那時候的特洛伊人會如此的天真?十年攻不破的城墻,被一個計謀輕易攻破了,最后弄得國破人亡,這不是犯了一個顯而易見低級的不可饒恕的錯誤么?

后來才漸漸明了,對于一個安逸地吃著爆米花,躺在沙發上,被牢固的鋼筋混凝土保護的現代人,通過數字智能電視走進古代的血雨腥風中,用高度理性的邏輯化的大腦,是很難以感受到他們尤如身處叢林世界的簡單思維的。就像一個成人對著幼兒,不明白TA為何對著一個木偶一塊石頭說得如此津津有味一樣。

看神話故事,要用象征性的思維去看待,要走近古希臘的時代精神去理解那時候的人們,就像在游戲中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一樣,若用嚴謹的成人的邏輯思維去看遠古的神話故事,那將是個錯誤。

奧德修斯在荷馬的筆下,是父性精神進化得比較高級的典范,他懂得隱忍,懂得審時度勢,懂得延遲滿足,有規劃有計謀,為了目標作長遠的打算。他在一個士兵給兒子做木馬小玩具中得到靈感,做了一匹超大的木馬,送給天神,也送給特洛伊人。果然,超前意識戰勝了時代精神。

木馬不能動,只是一個禮物,看起來笨重可愛,就像父親送給兒子的雕刻。沒有人會看到安全的外表下,內里隱藏著巨大的陰謀,毀滅性的力量在看不見的黑暗之腹。當時代精神與遠古精神匯聚在特洛伊人身上時,他們如此對待木馬便變得可以理解了。

就這樣,木馬在特洛伊人載歌載舞中被迎進了廣場,大家像群孩子,圍著木馬狂歡,醉飲,歡慶戰爭的結束。二王子看著狂歡的人群,憤恨地朝海倫抱怨:“看看他們,早就忘記了王子尸骨未寒。”可這聲音太微弱了,集體退行無人能擋。

如果不了解古希臘的神話,僅僅以一個真實的故事,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當時的典故,著實難以理解。難怪長期以來,關于特洛伊戰爭與木馬的傳說故事,都被認為是捕風捉影的藝術虛構。

隨著19-20世紀的考古學發展,大量關于古代近東和愛琴海兩岸的遺跡被發掘出來,人們對于特洛伊木馬的認識才逐步隨之提高。當代學者不僅大致勾勒出這場戰爭的歷史原型,也發現木馬實際上就是當時的高科技武器--攻城塔

威尼斯著名繪畫大師多梅尼科-提埃波羅曾根據史詩記載,于1773年描繪了著名的特洛伊木馬油畫,此畫至今仍廣泛流傳。

著名的特洛伊木馬,既象征著創造、靈感、樸實,又象征著計謀、欺騙、攻擊。隱蔽性是這一木馬象征最大的特點之一,外表極具欺騙性和迷惑性,憨厚可愛,一個玩具,令人想起童年的記憶。可腹內卻是刀光劍影,暗藏殺機,最后帶來毀滅性的能量。

看著火光沖天,特洛伊城在燃燒,婦女被凌辱,老人被刺殺,小孩被甩死,滿地鮮血,滿城哭喊,廣場中心這匹巨大的木馬可曾升起過一絲惻隱之心?不,它沒有,它仍然是那樣的憨容可拘,對于它來說,一切只是游戲。哦,這不是我的錯,我只是一匹木馬而已。仿佛看到神在狂笑,一面反光鏡,折射出不同的人性,可憐而天真的人啊!

大師油畫


02 文學中的木馬

《特洛伊木馬屠城》這部影片出自古希臘的神話故事,這匹木馬象征著奧德修斯的靈感和創造性,同時也喻示著隱藏的殺機和毀滅。幾千年前的荷馬絕對沒有想到,他在《伊利亞特》中創造的木馬,竟然變成了一匹煥發魅力無窮的神馬,激活著人類的靈魂,天使與魔鬼糾纏不休。

在魯格.肇嘉的《父性》中,“喬德一家的旅行”那一章的故事中似乎重復著特洛伊的故事。只是“主角不再是王子,而是普通人。特洛伊領土變成了美國中南部平原的一塊土地。特洛伊被希臘人圍困,這些土地被銀行吞并。保壘不是被機敏的尤利西斯的算計攻破的,而是被匿名的精算表格攻破的。木馬變成了鐵制拖拉機,這是專門用來紀念智慧女神密涅瓦的工藝。雖然也有勇敢的人拿起武器反抗,但招來的是不可思議的懲罰,就像擊倒拉奧孔的神的責備。”

而在勞倫斯的短篇小說《木馬贏家》中,小男孩保羅為了獲得母愛,填補媽媽對金錢的欲望,騎上了神奇而幸運的木馬。每次騎木馬到瘋狂狀態時,就能準確預測賽馬的結果,最后一次預測后從馬背上摔落身亡。這匹木馬,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里,親情淪喪,母子關系異化的象征,它變成了小男孩母親情結的化身,媽媽愛的不是他,而是他通過木馬帶來的財富。木馬既幫了他,也毀了他,既是奧德修斯的靈感與創造,也是特洛伊的毀滅。

但在大部分文學作品中,木馬讓人們最先聯想到的還是童年的記憶。單個木馬,小孩坐在上面,模仿著駿馬奔馳的感覺,一種游戲,滿足兒童歡快的愿望。又或者,旋轉木馬,伴著音樂盒,在游樂場一圈一圈飛奔,不僅孩童,有時候是父母一起坐在馬背上嘻戲,小孩樂此不疲,那是親子之間通過游戲建立起情感的連接。還有些情侶一對對,一起坐在木馬上,或是分開坐,一前一后,又或隔開更遠,不同方位,按圓形的軌道追逐著,臉上洋溢著歡樂。

大部分文學記錄,描述的都是木馬帶來的歡樂、童趣,媽媽般的滋養。就像一千零一夜的童話《烏木馬的故事》,在睡前故事里帶你去翱翔。在王菲的《旋木》里暢想:“旋轉的木馬沒有翅膀,但卻能夠帶著你到處飛翔。”

但是,也有人認為旋轉木馬,這個讓人看起來很幸福的游戲,卻也隱含著追逐和等待,永遠無法觸及的距離。因為木馬本身不會動,坐在木馬上的人只能根據游戲規則一圈一圈周而復始地旋轉,永遠只能看到彼此的身影,怎么也無法觸及。一種深深的孤獨感,你只有打破規則,從木馬上下來,主動去接觸,才有可能創造新的可能。

而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約翰認為霍爾頓像佛教中的菩薩,到凡間幫助別人免受輪回之苦,是一個無私的拯救者,如同佛陀一樣思考年老、疾病、死亡等,最后菲比乘坐的旋轉木馬便象征著生死的輪回。

文學中的木馬,多姿多彩,魔幻百出,可終是一塊銅板的兩個面,有驚喜與歡樂,也有傷痛與毀滅。


03 網絡的木馬

木馬病毒

不管是在愛琴海銀色沙灘上,古特洛伊的城堡內,又或者在兒童的游樂場中,還是在文學家的各大作品中,木馬都以那可愛的無害的憨憨的面容矗立在你面前。或高大、或矮小、或閃著金光、或鑲著霓虹,或在文字中閃現,在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一個個有形的木馬,但在網絡世界里,它卻隱于無形中,造成電腦程序的崩潰,那就是電腦木馬病毒

一經潛入、后患無窮,這樣的黑客程序的名稱,就源自于古希臘的神話故事,源自于奧德修斯的妙計“木馬”。

木馬病毒具有欺騙性、隱蔽性、非授權性的特點。據說它是一種后門程序,也就是說它進去了,卻是你自己把它請進去的。就像特洛伊士兵那樣,把城墻拆掉部分,用幾根巨大的木棍墊在底下,模擬滾軸,費了好大的力氣把它請進自己的神廟。電腦木馬也是如此,在特定的后門進入,然后就隨心所欲地擺弄你的電腦了。在城內殺人放火,據為己有。


元宇宙

在今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羅布樂思(Roblox)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5月,Facebook表示將在5年內轉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8月,字節跳動斥巨資收購VR創業公司Pico……,元宇宙無疑成為了科技領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

資本的欲望永無止盡,這似乎是一匹看不見的巨大木馬

什么叫元宇宙?

元宇宙的概念緣自于史蒂文森的《雪崩》。據說他在書中描述了一個荒誕的賽博朋克世界,用以來警示人們注意資本主義與無管控的科技進步帶來的危害,可書中對虛擬社會的構想也為大家打開了想象力的大門。Facebook的創始人便借用“元宇宙”三個字,命名自己的公司。

元宇宙,就是這些互聯網精英們想全力打造的這樣一個世界,與現實世界平行,我們可以戴著不同的面具,在數字世界中交友嬉游、工作娛樂。與現實世界無異,全然地投入其中,只不過我將分裂為一個現實的物質的我,和另一個虛擬的數字的我。

我想到了咨詢當中的來訪者,正因為父母的嘮叨和控制,老師的要求和鞭策,社會的競爭與追趕,還有各種現實環境的嘈雜與變幻,他們抑郁了,焦慮了。干脆逃到手機游戲中,逃到二次元的虛擬世界里。在那里披上盔甲,換上超人的服裝,變身不同的角色,在網絡里樂此不疲,希望不要回到現實。如果手機被沒收了,他們便逃到想象的世界里,完全活在幻想當中,有些甚至分不清現實,精神分裂了。這是我們人的一種本能,保護自我免受強大壓力的本能,逃到一個更為舒適的空間,也因此造成了分裂。


可如今,“元宇宙”披上資本的外衣,家長們便忘記了當年是如何把小孩送去各種機構戒網癮,自己卻沉醉其中暢想著美好的未來。仿佛再現了特洛伊人圍著木馬歡唱的場景,這是一匹看不見的木馬

心理專家曾奇峰寫過一本書《幻想即現實》,講的就是我們如何去理解和駕馭我們的幻想世界。正因為我們是一個有現實檢驗能力的人,才分得清何為幻想,何為現實,如何更好地平衡和適應內外世界。

現在,元宇宙如此被廣泛熱議與推崇,被資本裹挾著急速發展,無法不擔憂,將來若長時間呆在那個世界,依賴那個世界,我們還能回到現實嗎?還能認得出身邊的活生生的父母和朋友嗎?這會不會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一種逃遁?

記得《三體》的開篇便是一系列高級知識分子的死亡追蹤案例。他們白天是教授,是科學家,晚上戴上VR鏡,穿上VR套裝,完全沉迷于另一個世界的游戲中,隨之自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崩塌,一個一個自殺身亡。

科技讓我們變得便利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我們的大腦結構。元宇宙,在象征層面,就像潛意識中神送來的一個禮物,一匹巨大的木馬,在人們歡欣鼓舞下,悄無聲息地入侵到我們的心臟。

當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飛速發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以其便捷、高效、高能的超人形象站在我們面前,面露著溫和的可愛的笑容時,是否,也像特洛伊木馬一樣,隱藏著不可估量的毀滅性的能量,正在侵蝕著我們的大腦和內心?我們如何識別這匹巨大的木馬,合理利用它積極的一面,隨時注意平衡它消極毀滅的一面呢?

后記

木馬長老看著自己的子子孫孫日益壯大,浩浩蕩蕩,繁衍得面目全非了,它的內心說不出的復雜。它突然覺得累了,想要去循祖認宗。

一天晚上,它做了一個夢,夢中想去尋求答案:我到底是馬科的,由生理進化來的,還是只是一個精神的象征,一個父親制作的玩偶而已?

它找到戰場的戰馬,賭場的賽馬,還有草原上的野馬,還有馬窖里待宰的馬,它們都搖搖尾巴表示不認識,因為嗅不到一點點馬的味道,于是,建議它去問問遠古的祖先。

木馬費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源頭的古馬,它也不說話,哼哧哼哧地往前走,徑直走到一個山洞前才停下。木馬走進的山洞,只見石壁上畫著各種各樣的馬的形狀。木馬看得出神,有匹馬飛入了它的大腦,把整個進化過程重新刻劃了一遍。

最后,古馬說話了:“你不屬于馬科,你沒有肉身,你只不過借用了我們的原型,你是一個象征性的精神的存在。你源自于我們的形式,卻又超越這形式,從精神上來說,你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個原型意象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