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
“置身度外”就是無私。
私是什么?私是執著,所有的私都是執著,心里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雞零狗碎的計較和猜度,都是私。私是依托念頭出現的,念頭產生,行為響應之,于是就有了私。
有執著就有私,無執著就無私。你執著金錢,金錢就是你的私;執著美女,美女就是你的私;執著權力,權力就是你的私。
所以,道家的修道非常強調無私。這一點跟佛家是一樣的。佛家有很多訓練方法讓人無私,道家也有自己的竅訣。其中有兩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二是“無欲觀妙,有欲觀竅”。其中的“虛其心”,就是掃除心中的雜念,心里不要放太多的東西,不要有太多的計較,不要有太多的算計,不要有太多的欲望,當心里少了許多是非之后,人的情緒穩定,心境恬淡虛無,自然可以達到無私。其方法,就是“無欲觀妙,有欲觀竅”,點點滴滴地破除自己的執著,窺破萬物萬相的虛幻和變化。
無私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有夢想,有大愿。君子為什么無私?因為君子有鴻鵠之志。就是說,君子有他想要實現的使命。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兩歲喪父,母親帶著他改嫁了,后來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離開母親,住在一個寺院里發奮讀書,想要考取功名。當時他的生活很艱苦,一天就煮一鍋粥,粥涼之后結成塊,他就把粥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這跟我二十多歲時很像,那時我也是熬上一鍋拌面湯,然后一分為四,每頓一塊。后來有一天,范仲淹掘鼠洞時發現了一壇黃金,但他覺得那不是自己的,就把黃金重新埋好。幾十年后,他當了宰相,那座寺院鬧了火災,方丈來請他捐款修建寺院,他就告訴主持,某某地方埋了一壇黃金,你們把它挖出來修寺院吧。方丈回去一挖,果然見到了黃金。他還將自己的俸祿,都買了田養活老百姓,讓很多貧寒子弟都能讀上書、讓很多孤寡老人能老有所依,據說救助了幾百戶貧苦人家。他聽說自己的房子是風水寶地,后人必出公卿,就馬上把房子捐出來,建 了學堂,為國家培養人才。他去世時,家里沒錢安葬他,連入葬的費用也得朋友來出。范仲淹就是真正的無私。他的家族出了很多德行高尚的人。這正好印證了老子的這句話:“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任何圣人都有他的使命。在信仰群體中,它稱為“信愿行”。信就是自己的信仰;愿就是這輩子要做什么樣的事;行就是行為。圣人有信愿行,但他沒有私欲。如果他沒有信仰,沒有愿望,沒有行為,他就不是圣人。
香巴噶舉有一個大德,叫唐東嘉波,人們稱他是成就自在唐東王,他自己做苦力,創建藏戲團,帶著藏戲團到處演出,想法設法籌集了資金,為藏人們修建了很多鐵橋和木橋,因為藏地當時沒有很好的橋,許多藏人過河時都掉進水里淹死了。他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大德。他當時作過一首道歌,專門嘲弄那些躲在山洞里修行的人,他說這些人“蹲到山洞里像老鼠,蹲在山上像野獸,不去利眾。”他反對這種離世的修道,他主張信仰者一定要有行為,要用利眾行為本身來實踐信仰。他代表了香巴噶舉的一個特點:當下關懷。香巴噶舉還有一個特點:終極超越,其代表人物是首傳祖師奶格瑪。他們之所以偉大,有那么多的利眾行為,就是因為他們有信仰、有大愿。
不管你是好人也罷,君子也罷,圣人也罷,都必須有信仰。信仰是第一位的。有沒有信仰,首先要看你有沒有敬畏。如果你有敬畏的話,你就有可能有信仰。但你記住,真正的信仰不是迷信——雖然很多人都把信仰當成迷信,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信仰是你相信某個東西,然后敬畏它,向往它,一直向它走過去。為什么要有敬畏?因為你在仰視它,你覺得它很好,自己不如它,想要學習它,就像《弟子規》里所說的,“見賢思齊”。第一相信,第二向往,就是信仰。信仰的本質就是這兩點。所有的圣人都有信仰。為什么窮到只能喝粥了,范仲淹還能拒絕誘惑,沒有將黃金據為己有?就是因為他有這個東西——他的追求。
這個追求不一定是宗教,也可能是其他東西。只要它比人類的欲望更高,比人類本身更高,那么它就能讓人變得偉大。
真正的信仰,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他可以丟掉生命,但不能背叛信仰。他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存在,比自己更偉大、比人類更偉大,他一定要向往它。這個愿望會主宰他的一切行為——如果它不能主宰人的行為,那么這個人就不是信仰者,而是幻想家。信仰是一定要有行為的,沒有行為,就沒有信仰。
圣人必然不為自己升官發財,不為自己的功名利祿,他只想做對世界有益的事,他就是無私的。因為無私,他的愿望都能達成。
所以,很多時候,無私看起來是在利益他人,但成就的其實是自己。如果沒有做到無私,老子就不是老子,釋迦牟尼就不是釋迦牟尼,歷史上那么多令我們感動的故事、那么多讓我們想要效仿的圣人,他們代表的,是一種無私的精神。
很多時候,強者不是能占領城池、能建功立業、能成就霸業的人,而是能在亂世中自主命運、自主心靈的人。韓信的軍事才能足以擊敗楚王,又能怎么樣?周亞平的才能足以平定七國之亂,又能怎么樣?那么多皇帝占領了江山,又能怎么樣?全都被無常吞沒了。不同的,僅僅是死去的方法、時間和地點而已。
圣人永遠躲在眾人后面。為什么?因為他謙虛,不想招搖、出頭、賣弄。他很像隱士,默默地躲在一個地方,默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但人們往往會記住他們。比如老子。他當時都不想待了,騎著青牛就過了流沙河,據說不知所終,但人們永遠記得他,反而會忘掉那些跳梁小丑,還有那些上躥下跳的人。
后來的“功成身退”,就是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很多大臣、大將立功之后被皇帝給殺掉,就是不懂這個道理。他們老是站在前面,一旦勢力太大,皇帝就會猜忌,然后找個罪名,把他們給殺掉,所以名氣太大不是好事,功高震主更不是好事。求名聲的,大多因被名聲所累;不求名聲的,反而會贏得舉世敬仰。
東漢有個特別出名的太后,叫鄧綏。她的德行很高,很受人民的愛戴。十幾歲入宮后,她就一直都很謙讓,一直都安心做她的貴人,從來不去爭寵,也不去搶什么東西。當時的皇后和貴人都很厲害,她又太優秀,遭到皇后的嫉妒,她就更是小心,更是謙虛禮讓了,從不賣弄、從不出頭、從不爭寵,從不接受特權,就連皇帝召她,她都稱病不去,生怕皇帝寵幸她多于寵幸皇后。但她越是禮讓,皇帝和眾人就覺得她越好,皇后也越是妒忌她,后來皇后害她卻遭到揭發,皇帝就改立鄧綏為后。鄧綏做了皇后之后仍然不張揚,不讓皇帝對她家人太好,她一直保持低調,哪怕有很高的權位,也從不像其他女子那樣驕縱。后來皇帝駕崩,太子又很小,鄧綏就以太后之身臨朝聽政,在位十多年,做了很多好事,讓社會能夠安寧,百姓能相對幸福,而且她始終非常注意,不讓外戚為禍,臨死前還不忘大赦天下、叮囑親人不要亂政。所以,最后人人都記得她。她什么也不搶不爭,但什么都有了。
這就是典型的吃虧是福,看起來,她一直都在吃虧,生怕自己占了便宜,但最后她得到的都是最好的東西。
我有個朋友,生意做得很大,我問他,你成功的秘訣是啥?他說,他永遠讓別人占便宜,所有跟他合作的人都很開心,都愿意繼續跟他合作,他就有了無窮的機會。生意當然越做越大。
他的成功跟我的理論很像 ,我也老是告訴學生們,要讓別人賺錢。當整個社會都在爭名奪利的時候,你成全別人、幫助別人,你必然會成功。你想想,跟你合作的人都會成功,你怎么能不成功呢?只要心里不貪,行為上也不去索取什么,永遠是能幫別人就多幫幫別人,能做些事情就盡量多做些事情,永遠不去搶,那么你自然就會成功,生命有限,還是把時間用來做更重要的事情吧。只管做最好的自己,退到別人找不到的地方,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很多時候都是這樣,該是你的就是你的,別人爭不到;不是你的,你爭也沒有用,不如不爭。
每個人都有一顆真心。真心無我、利他,就像老子所說的赤子之心,復歸于嬰兒。當我們不要斤斤計較,不要過于執著,不要太在乎得失,無我利他的時候,就非常接近于真心。當你擁有真心的時候,你就會成功。為什么?因為沒有人不愿意幫助一個嬰兒。所以,成功的秘訣就是,讓自己像嬰兒一樣淳樸,一樣燦爛。當你毫無心機面對世界微笑的時候,你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