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十一狂歡正進行得如火如荼,3分鐘破100億、6分鐘超200億,個人估計全天達到1800億應該是有可能的。
在這嚇壞地球的數字背后,雖然雙十一每每受到各類媒體的關注,但現在我們又能夠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1、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談及,折扣力度不大
今年的雙十一,出現眾多打折的新花樣。比如膨脹、跨店等等,與滿減、預付定金、優惠券等傳統折扣方式結合在一起,繞的大家眼花繚亂。這一切的根源就是,相對于以前的大幅度優惠,品牌商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把所有的利潤都讓光光,甚至有的還虧損著做,圖個什么呢?
但要想加入到分會場甚至主會場,沒有折扣怎么行?淘寶根本不給你套頭露面的機會???所以,只能弄一大堆看起來優惠多多,但消費者又未必享受到的所謂的“優惠”吸引眼球。
2、剁手沖動買下的東西價值不大
沖動購物是商家最喜歡的。但消費者的心智也在不斷成熟,理智購物的比例越來越大。囤一年的衛生紙的事件,現在越來越少了。
3、商家贏得了數字卻未必贏得了市場
雙十一銷售數字,并不代表利潤。依靠打折拉攏的消費者,轉化為品牌的鐵桿粉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再者,這些銷售額產生的利潤又是有限的。
作為天貓店鋪,報名雙十一活動比較容易獲得通過,但淘寶店,是難上加難。中小品牌若想獲得機會,只能繼續提高優惠幅度,造成零毛利或負毛利銷售,長此以往,對企業真的是好事嗎?
4、 “我今年不買了”,為啥總數字還在增長
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談及,今年不買了。雖然在廣告的轟炸下,依然會有一些人加入狂歡,但確實是有很多人開始關注購買真正需要、并且是優質優價的產品了。
不可否認的是,年青一代的生力軍,是狂歡的沖動消費的補充者,依然會不斷放大購物群體的基數,所以,數字的記錄,在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放大的。
當前情況下,
品牌企業獲取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昂,對廠商來說,加入狂歡節,是獲取流量很重要的一個途徑,他們依然會不斷追隨。但,甘苦自知...
寶哥的臣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