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也會傳染
你有沒有覺得有時候自己的思想會受“他人左右”,有時候我們的決定在很大程度會受他人影響,我們以為這是自己的自控力太差,其實不然,那些我們通常認為受自控力影響的行為,也會受社會控制力的影響。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有主見的人,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意志力有時也是會傳染的。
可能原本我們想減肥,然而朋友卻在大晚上要去吃東西,你會不會也沒忍住,跟他做了同樣的選擇,然后后悔不已呢。我們想要堅持規律的生活,養成好習慣,而當我們想睡覺時他們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我們會不會也受他們影響打破了自己的堅持呢。
研究表明,壞習慣和積極的改變都能像細菌一樣在人群中傳播,而且沒有人能完全不受其影響。
縱然你自認為是個自控力很強的人,但是如果環境使然,你還是難以保證不會“翻車”。
你不是一個人
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跟其他人有聯系的,我們經常會因為別人那么做了,然后自己就去做。有時候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因為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結果,我們稱之為“鏡像意志力失效”。
例如,你會發現,交談中的人會擺出對方的姿勢。一個人交叉著雙臂,過了一會兒,和他說話的人也叉起了雙臂。她的身子向后傾斜,很快,他的身子也會向后傾斜。
我們有模仿別人行動的本能,這就意味著,當你看到別人去拿零食、飲料或信用卡的時候,你自己也會無意識地模仿他們的行為。
因為有了這種無意識的模仿,我們對誘惑的抵抗力就會大大下降,這就能解釋,為什么我們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要比一個人的時候吃得更多;為什么賭徒看到別人贏了一大筆錢的時候,自己也會提高賭注。這也能解釋,為什么我們和朋友一起購物時花的錢更多。
什么,目標也能傳染
人類天生就能洞察別人的思想
當我們觀察別人的行動時,我們會用社會腦去猜測他們的目的。為什么那個小女孩要在馬路邊哭,她是不是找不到媽媽了,或者忘記了回家的路;那個陌生人為什么要看我,他是不是壞人,我是不是應該小心點……
這種自動讀心術仿佛很酷,但它也有一種自控的副作用:它會激活我們心中的共同目標。心理學家稱之為“目標傳染病”。
研究發現,我們很容易感染別人的目標,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比如,當你得知你的朋友正在減肥,那么你在大快朵頤的時候會不會就有一點“負罪感”,我會,當我很餓但是已經很晚了的時候,如果有人跟我一起去吃東西,那么我不會覺得有什么,但如果身邊的人都不吃的話,一般情況下我可能也會不吃,即使很餓,除非忍不住。
有時候,我們感染的不是某種具體的目標,比如吃零食、花錢、誘惑陌生人,而是和我們的沖動一致的、更普遍的目標。
比如,明明旁邊有醒目的“不準停車”標志,人們還是把自行車鎖在柵欄上;打破規則”也是可以傳染的。大多數人極有可能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忽略了這些標志,因為別人也把自行車鎖在柵欄上,然后自己也這么做。
人們感染的目標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
當我們看到別人忽視規則、受欲望支配的時候,我們更可能在任何沖動面前選擇屈服。這就意味著,當我們看到別人舉止不良的時候,我們的自控力也會降低。
你喜歡的人比陌生人更有傳染性
我們“被傳染”的幾率也會因人而異。
通常都是互相尊重、互相欣賞的人。
就像同事的影響怎么也比不上密友的影響,即便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比你每天見到卻不喜歡的人更有影響力。
事實證明,當我們想到我們喜愛、尊重的人和感覺相似的人時,我們的大腦會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他們,而不會把他們視為“別人”,沒有人會拒絕“自己”。
可能這就是“人以群分”的由來吧。
我們都是群體的一員
我們經常說“少數服從多數”,很多人在面對選擇時都會“隨大流”,而失去了自我。
這個就是心理學家所謂的“社會認同”。
當群體里的其他人都在做某件事時,我們很容易認為這件事是應該做的聰明事。
我們的日常行為受到“社會認同”的巨大影響。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在新聞網站上瀏覽“最受歡迎的新聞”,也就是我們為什么更可能去看“排行榜第一位”的電影,而不是去看那些“票房毒藥”。
也許有時候面對群體一致選擇的情況下,我們會想“我是個有主見的人,其他人影響不了我!”但更真實的答案或許是——我們會這么做。
我們一生下來就被訓練走自己的路,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成為領導者而不是追隨者。然而卻始終斗不過人類想融入群體的渴望。那些不隨波逐流的人或許得到了社會的稱贊,但我們無法逃離社會的本能。
利用“我應該”的力量
如果可以,我們也不想自己的決定受他人影響,每個人都想有“主見”,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呢?
研究表明,預想自己實現目標后會非常自豪的人,更有可能堅持到底并獲得成功,預想自己的行為會受到譴責也很有效。
想象一下你在意志力挑戰中取得成功后會多么自豪。這樣,你就能充分利用“被認可”這個人類的基本需求。你所在群體的每一個人都可能為你的成功感到高興。當你作出一個讓自己感到自豪的選擇時,你可以更新朋友圈,微博,然后引來一眾點贊,是不是很開心吶。
想一想,你是希望自己總受別人影響,還是成為影響別人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