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銅在這本書講了很多精彩的論點。我具體說三點印象最深刻的,再簡要說三點覺得很有道理的觀點。
第一點,新的思維框架,探尋新的可能。
有一個框架,叫做“能力嫁接”。說的是美國有一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叫羅伯特.朗。他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后,又去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工作。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在作為一名物理學家工作了幾年之后,他突然辭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從幼年起就非常熱愛的折紙藝術中,其實那時他已經是一位世界頂尖的折紙藝術家,一件作品可以賣幾萬美元,作品的復雜和精美程度甚至超過了一直以來在這一領域占統治地位的日本折紙家。
他是如何從一位物理學家變成一名折紙藝術家,把兒時的愛好就會變成自己的職業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從沒有舍棄過自己的愛好,一直在業余時間探索折紙藝術,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發現一件復雜的折紙作品需要借助數學工具分析才能完成,所以他就把他的數學能力嫁接到了折紙這個領域,憑借他強大的數學功底,歷經多年嘗試,他終于成為了世界頂尖的折紙藝術家。
從這個角度展開思考。我以后想開”玩粘土學唐詩”的微課?,F在市面上所有的粘土書,都是僅有圖片和步驟,沒有精確到克數。所有的粘土作品分量的拿捏,都是憑個人的感覺,這很不精確,導致做出來的粘土作品比例失調,看上去總是不像圖片那么生動。如果有一本書可以克來計量作品每部分的重量,指導人們制作粘土作品,一定能夠做出還原度更高的作品。
第二點,如何開始做一件很看上去很難的事兒。美國作家安.拉莫特在寫小說之余也教別人寫作,在每一屆寫作班上,他都會講一個影響他一生的童年故事。30年前的一天,安十歲的哥哥正為明天無法交上一份作業而苦惱,這份作業是一篇有關鳥類的報告,三個月前就已經布置,可是直到截止日的前一天,他都不知道該怎樣動筆。這時他們的作家父親走過來,坐在他的身邊,對他說,“一只鳥接著一只鳥,只要一只鳥接著一只鳥,按部就班地寫?!?/p>
是的,當你不知道怎么寫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開寫好了,哪怕只有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哪怕寫得很糟糕都沒有關系,只要開始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只要你寫得出來,不管現在有多差,你都還有機會把它改好。
坦白說,今天我寫讀書筆記不太有感覺,我也很苦惱,不知道該從哪個點切入寫我的讀書筆記。但是我想,大不了我就從書中截取三個感興趣的點,然后把把每一個點當中我感興趣的文字讀出來就好了。
事實上當我這么做了之后,我每讀一個點,并且闡述這個點講的一個小故事之后,我總會有一些新的思路迸發出來。
第三點講如何讀書。
金克木先生是解碼界的行家里手,他曾寫道,“我讀書經驗只有三個字,少,懶,忘,”然后他筆鋒一轉,又說:“現在比以前還多了一點,卻不能用一個字概括,這就是讀書中無字的地方,并有著地方還多些,古人和外國人和現代人做出的好像都不會把話說完說盡的,不是說他們‘惜墨如金’,而是說他們無論有意無意都說不盡要說的話,越是啰嗦廢話多,越說明他有話說不出或是還沒有說出來,那只說幾句話的就更是話里有話了,所以我就連自帶空白一起讀,仿佛每頁上都談了不少話,不在這里,而在空白里,似乎有位古人說過,‘當于無字處求之,’完全沒有字的書,除圖畫冊和錄音帶外,我還未讀過沒有空白的書,也沒見過,所以還是得連字帶空白一起讀?!啊?/p>
這種連字帶空白一起讀的方法就可歸為深度學習的方法了,不僅如此,這種讀空白的方法,金克木不僅用于讀書之中,而且用”讀人“、”讀物“,即所謂三讀,這樣一來,世間就無一處不是學問了。
讀到這里,我豁然開朗。終于明白了,為什么讀書要讀空白。因為我們往往說。很多人說話總是有言外之意。我們一定要從他說的表面的話中,探究他思想的深意。
除了以上這三點,我還對以下幾點非常感興趣。
一是大腦需要斷舍離。
二是如何簡潔的寫作。
三是白日夢是件好事兒。每天早起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筆記上,寫三頁東西。可以沒有主題,隨便寫什么都可以,因為剛起床時我們的監控者可能還沒有完全睡醒,這時候就可以完全依據我們的內心想法去寫,把潛伏在潛意識里的想法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