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宿舍的時候常常笑話小中做的飯,要么干辣椒炒生辣椒,要么半斤辣椒炒二兩肉絲。而如今,估計她不怎么炒辣椒了,而我卻變得無辣不歡起來。
那時候,我們一群新來的80后住在單位附近的筒子樓里,沒有網絡,沒有空調,甚至沒有一個可以擺張飯桌聚餐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各自臨時搭建的,不到一平方米大的灶臺上做出簡單的飯菜,然后擺在15塊錢買來的簡易電腦桌上吃飯。那時候大家都窮,能買得起的肉菜基本上都是豬肉和羅非魚。所幸農村地區的蔬果很便宜,我們可以買來大把新鮮的白菜、生菜、空心菜、番薯葉,脆生的冬瓜、黃瓜、節瓜、絲瓜......更便宜的是辣椒。廣東本地人很少吃辣椒,本地人種辣椒是為了摘辣椒的葉子來滾咸蛋湯的。于是,辣椒就便宜了我們這群“撈佬”。這是本地人對外地人的稱謂,說不上貶義還是褒義,反正大家就這樣叫,聽多了,我們也習慣了。
很多個周末的中午,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把電腦桌擺在走廊上。小中炒一個辣椒炒肉,阿英燉個大骨東瓜湯,小四炒個蘑菇,東子炒個土豆絲.....江西菜,湖南菜,四川菜,山東菜,粵菜在我們的長桌宴上匯集。就著簡單而下飯的菜,我們秒殺一鍋又一鍋的白米飯。那時候年輕,真是能吃。阿萍原是一個用電飯鍋煮飯也會揭開鍋蓋等水干的廚房白癡,半年后硬是練成了我們周末聚餐的主力。
筒子樓不透風,住在頂層的我們,比春天里的鴨子更敏感地感受到天氣的變化。夏天的時候,唯一的陽臺是我們午夜的據點。扯兩張涼席,五男四女或躺或坐著打發悶熱的長夜,貪戀緩緩的夜風和露水帶來的微薄涼意。
就是這樣同吃共住了三年多,我們這群青春熱血的男生女生們卻硬是沒有發生那么丁點兒故事??赡?,大家在那樣相依為命的日子里,已經變成親密無間的家人。畢竟,我們都見過大家最拮據的時候,最不修邊幅的時候,最失意的時候,最......太熟悉了,反而就沒有故事了。
半肥瘦的豬肉切片,鍋里多放點油燒熱了下鍋,大火翻炒到表面有點黃的樣子,把多余的油倒出去一些后加點白酒炒出香味
再加大把拍破的大蒜爆香,加辣椒一起翻炒,加花椒粉繼續炒。
直炒到看著辣椒的表面起小油泡了就加鹽,醬油,糖,調味就可以啦。
快去盛米飯吧,哈哈。
我吃飯很隨性,經常做了一桌子菜后卻突然想吃荷包蛋配白飯,然后做好的菜又都進了冰箱。有時候湯,飯都準備好了卻要燒水煮碗酸辣粉......剛開始的時候,家里長輩有點不理解,我就開導他們:“工作辛苦了,飯要吃的舒服些,想吃啥就吃點啥,費不了多少錢,我也不愛吃那老貴的鮑魚燕窩?!爆F在大家也見慣不怪了,由著我折騰?,F在歐陽也慣出壞毛病來了,前天晚上端飯上桌的時候他說要吃扣肉煮方便面。我當時直接就一頭黑線了,還好冰箱里就有一扣肉放著,方便面家里也有。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想說我經常好幾天都不吃一點白飯,但每隔幾天我會有強烈的欲望要吃米飯,這時候最方便的下飯菜就是這個宇宙超級米飯殺手---辣椒炒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