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馬斯洛

? ? ? ? ? ? (一)? ? ? ? ? ? ? ? ? ?


第一次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是在1985年,當時我正在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學院進行為期兩年的離職學習。記得那是在社會心理學的課堂上聽老師講馬斯洛和他的需要層次論,而在此之前我和我的同學從未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馬斯洛是美國心理學家,他在1943年出版了關于人的需要層次論的著作。當時在美國曾引起轟動,《紐約時報》評論說,他的需要層次論,讓人們在失去上帝的情況下重新看到了做人的希望,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有層次之分的,從低級向高級上升。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主要分為五個層次,(一)溫飽和性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社會交往的需要(四)尊敬和自尊的需要(五)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人首先希望滿足生理上的需要,即滿足溫飽和性的需要,也是人的動物性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些基本需要,人才會有更高的精神需要。比如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敬和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等。其實,類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在中國古代也有過或多或少的論述,只不過沒有誰像馬斯洛這樣系統地表述出來。比如中國古代談到人的基本需要時就說:食色性也,談到人的安全需要時則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談到人的自尊和尊嚴時又說,“衣食足則知榮辱,倉廩足則知禮儀”。? ?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國家領導人也在不斷強調人的需要,溫家寶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讓我們的全體人民都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尊嚴是什么?當然是受人尊重和擁有自尊。體面是什么?作家梁曉聲認為:“體面就是在他人面前沒有羞臊感”,說白了還是關系到人的尊嚴。說到人的自我實現,習近平不僅提出了實現中國夢,最近又提出讓人民有獲得感。什么是中國夢?當然是包括實現個人理想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什么是獲得感?當然是包括成就個人理想在內的自我實現。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不僅三十多年前讀時讓我們耳目一新,即使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重讀也意義非凡。我們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都離不開人和人的需求,習近平建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是什么?社會當然是由人組成的一個個群體。加強社會建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重視人的需要,就是即要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要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讓老百姓生活得體面而有尊嚴。不再擔心食品安全和財產安全,不再擔心醫療保障安全,不再擔心教育和養老負擔。讓每一個中國人在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進程中都有一種充實的獲得感,從而達到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的精神境界。


? ? ? ? ? ? ?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撰寫人的需要層次論之前,馬斯洛曾經在美國土著的印第安人的一支黑腳印第安人所在的部落居住過一段時間。在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日子,馬斯洛發現印第安人的社會并不像我們所處的社會那樣復雜多變。他們的社會相對簡單穩定,人們的財產公開透明,社會和諧人心安定。社會貧富差距不大,窮人對富人不但沒有仇視,而且還發自內心的敬佩。只是在印第安人心目中富人的概念和我們社會對富人的看法大不相同。馬斯洛曾向一位族人打聽過一位印第安富人的下落,可得到的回答卻是否定的。印第安人稱這位族人雖然牛羊成群,財產眾多,但在我們印第安人眼里并不能成為富人。因為這個人太自私了,他只顧自己的享受,從來不肯幫助別人。在我們印第安人看來只有那些既擁有財富又肯幫助別人的人,才能稱得上富人。印第安人心目中的富人定義讓馬斯洛感到耳目一新。再后來部落舉行的一年一度的太陽祭上,馬斯洛再一次見證了這個事實。那一天廣場上人山人海,許多在外地經商從政的族人紛紛從各地返回部落。他們帶回的物品像小山一樣堆滿了廣場。然后每個自我實現的成功人士開始演講。內容大體相似,無非是這一年在眾多族人的關懷和支持下,我們通過在外面打拼有了許多成就,現在將我們賺到的財富拿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廣大族人喜歡和支持,給我們面子等等。接下來是由老弱病殘開始領取生活物品,直到所有人把所有的東西拿完為止。

這些族人眼里的富人,多數人是把一年所賺的錢全部拿出來與族人分享,有的甚至還欠下了債,但在族人心目中他們是成功者,是印第安人的驕傲,是真正的富人。也許正是這段部落的生活,這個近似烏托邦式的透明社會,讓馬斯洛產生了靈感,寫出了著名的人的需要層次論。

? ? ? ? ? ? ? (三)

? ? ? ? ? ? ? ? ? ? ?


前些年曾經讀過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的菩醍》,里面有兩句話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人的貧窮不是來自生活的困頓,而是來自貧困生活中失去做人的尊嚴;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積累,而是來自富裕生活中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實則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特質的展現。”對于作家這段論述,尤其是有關富人的論述。我曾經十分困惑。難道富有不是通過財富積累而來的嗎?難道窮人不是通過積累財富才完成了從貧窮蛻變成富人的過程嗎?是印第安人對富人的定義讓我消除了心中的疑惑。的確,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心,沒有對同胞對他人的關愛,財富再多也只能是個守財奴;一個人只顧自己和家人紙醉金迷的奢侈消費,而不顧社會弱勢群體的感受,積累財富再多也只能被社會稱為土豪,而永遠不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富人。真正的富有,應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只有將個人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服務于社會,才能配得上富人的稱號,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

寫到這兒,我忽然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又有了新的理解。把賺到的財富毫無保留的拿出來與族人分享的行為,不正是林清玄說的“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特質的展現”嗎?不正是馬斯洛說的所說的人的自我實現嗎?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素質有高低但是只要在困頓生活中不失去做人的尊嚴,在富裕生活中不失去做人的有情,他就是一個高貴的人。印第安人對富人的社會定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果我們社會上的富人都能像印第安人富人那樣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無私地幫助窮人奉獻社會。窮人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仇視富人,小康社會就有可能早日實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