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于每個熱愛滑雪的人來說,就是白色鴉片;雪場,就是完美樂園。
書,于每個愛好讀書的人來講,也是白色鴉片;書海,就是完美圣地。
這兩種戒不掉的“鴉片”,我迫切想讓它們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可惜我粗陋的文字只能表述其中之萬一。
滑什么?讀什么?
當我還是一個雪場菜鳥時,我無比糾結究竟是滑雙板,還是單板;總得有個偏重,才能為之深鉆下去。我的朋友師傅說,雙板稍偏速度,單板略偏花樣。雖然這話后來細想并不完全對,但我卻因為“花樣”這個理由,堅定走向單板的懷抱。
那白色書本又如何?如果我們迫切想要閱讀一本書時,是不是也應該將書目類別列入考慮范圍之內?我為什么要看這類書?這類書能給我帶來什么?而這樣東西又能幫我解決什么疑難雜癥?
因為花樣入單板之門。想要完成自己超級羨慕的酷炫的轉體、跳躍,所以就算摔了跟頭,也會為了這個堅定的目標,心甘情愿的繼續摔下去。
因為想要自我提升,入了書本的海洋。迫切想要提高自己目前某個領域的專屬技能,所以就算再迷茫,也要找到讀它的目的,才能享受并滿足于這樣的探索。
自己滑,自己讀
有師傅的,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沒師傅的,看視頻唄。我敢打賭,百分之九十九的入門雪友們一定會先看一套完整的行云流水般的大神級單板視頻,才會再去研究各個分解動作。了解全貌,血槽爆表,才好有順序的、有先后的 將困難一一擊破。
用到看書里也沒什么區別。先看看前言、目錄,或者整體翻一遍,了解一下這本書大概的內容,不是就知道哪些懂,哪些不懂;哪些是基礎,哪些是重點了么?與自己的需求匹配度高的地方,就是應該認真讀時 反復理解記憶的知識重點。
那,師傅教的,或者視頻上看的,就百分百適合自己咯?當然不是。師傅是右腳在前,可我就是習慣左腳在前;師傅兩個固定器角度是15,可我就非得12才舒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然模仿就只模仿了個形似意不似,落得個馬馬虎虎。
書本上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一定是適合所有情況的?當然也不是。技能、知識是死的,可境遇、機會是活的呀,適合馬云的大膽創新,在咱們的某個節骨眼也許恰好需要的就是書本里說的謹小慎微。完全不做思考,不做復盤,別人的還是別人的,結合了自我的,才真是自己的。
滑啊,讀啊,快活啊
滑行順溜之后,有些人會戴上設備 記錄下自己的滑行動作和軌跡;或者會邀請同伴在旁指點建議。
我自己個兒滑的時候,感覺飄逸的不得了,簡直踏風;等同伴一看,不是胳膊太別扭,就是背部壓太低,怎一個丑字了得。好嘛,那就一一改進,互相參謀參謀,爭取也漂漂亮亮的踏個風。
沒事兒還會組個群,搭個伙,混個俱樂部,一群人耍,要的就是克服恐懼,技術提高和心情舒暢。
那書讀完了呢?要不要輸出一下,分享一下,讓記憶更深刻,或者讓自己想法得到升華?
文字輸出,語音輸出,都好,只要踏踏實實做了,將自我感悟和書本融合了,不管是以后的復查,還是現在的應用,一定會更加得心應手。而這個良性循環,也一定會刺激感官說:再讀一本吧。
沒事兒和小伙伴們也組個群,搭個伙。一起交流交流,說說評價,給給意見,解答存在的疑惑,進行思維的碰撞。一群人讀,講的就是互相鼓勵,共同提高和動力滿滿。
你覺得呢?
滑唄,享受急速和花樣的樂趣,和雪友們一起“鴉片”,戒不掉就不戒;
讀唄,感受知識和技能的碰撞,和書友們一起“鴉片”,戒不掉也無需戒。
這就是白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