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牟其中和馮侖有一撕。
從道義上來講,馮侖有“落井下石”的味道。牟其中都坐牢了,你還用文字“損”人家,損也就損吧,還刊發在《中國企業家》雜志上,廣而告之。牟其中從監獄里一出來沒幾天,就大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沖動,寫了長文進行反擊。
企業家的互撕,總沒有娛樂圈的互撕那么吸引眼球,搞得家喻戶曉;加上馮侖一直以“有士大夫情懷的人”自許,自然不合適以一個“成功人士”的身份去和一個“失敗到如此之狀的人”互撕,所以至今保持著沉默。
所以,他們的互撕就并不為多少人注意。
從他們互撕的文字中,引發出一個有點意思的問題,那就是:
他們都是他們自認為的那樣子嗎?或者,他們所認為的對方的樣子,真是那樣子嗎?
之所以互撕,至少都不認同對方眼中的自己的樣子!
馮侖眼中的牟其中,是不誠信、沒有底線的人;牟其中眼中的馮侖,是虛偽投機沒有擔當的人。
看過他們互撕的文字者,自然更容易偏向馮侖,為什么?因為至少到目前為止,馮侖的社會形象是較正面陽光的,而牟其中的社會形象是極其負面的。“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看他們互撕的文字時,不難感覺到他們對自己的認知都很正面,都認為自己是有良知有擔當有情懷的人,在道德上,都有優越感。
為什么“對方眼中的自己”與“自己眼中的自己”會反差那么大呢?
無他,不外是人很難客觀,有自我美化的傾向。
甲和乙兩個人相對時,至少會有六個認知塊面:甲眼中的乙,乙眼中的乙,真實的乙;乙眼中的甲,甲眼中的甲,真實的甲。他們往往相差很大,很難接近。這就是人的“虛幻性”!
不信,你就去觀察。即使是很親近的兩個人,你眼中的他的樣子,和他眼中的他的樣子,都會很不一樣。
所以要格外小心“你認為的你是個什么樣子的人”這樣的問題,即你的“自我認知”。除了少數特別自卑的人,大多數人都會拔高自己,自己眼中的自己,會比真實的自己要更好,更有道德,更有水平,更有能耐。
從心理機制上來說,這樣做最直接的收益,就是讓我們能夠擁有更好的自我感覺,可以更輕松的走向未來,但是,也必須意識到,這其實隱藏了“自欺”。
人生如果想要有更好的成長,就要有意識的抑制這樣的自欺,盡管做不到完全的客觀,也要不斷去接近客觀,讓“自己眼中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接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