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蜜蜂有蜜采,勤勞如我,剛又采集了一張圖片。
是的,我又用上了新的mark手段——花瓣網。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要立志成為instagram界的豆瓣,但無疑“目前”很受我青睞。裝個花瓣網的chrome擴展程序,光標經過網頁上的圖片時其左上角都會懸浮式地出現(簡書大人,何時才可以添加本地圖片?我的飯否已然成了我的臨時發圖取膽平臺了),然后你就可以將其采集到自己在花瓣網的畫板了(隨便用個微博號授權注冊就好),而我基本用這些臨時圖來練速寫、色彩之類。
經常瀏覽網頁會看到一些好圖,以前會保存到本地,然后Picasa自動同步,但我似乎棄之不用好久了,可能是里面圖太多太亂,找圖不易;另外,就是我真的已經懶到不愿走選擇路徑保存到本地的程序了。
而裝花瓣網才近兩周,我已經通過擴展圖標進入自己的畫板,瀏覽及畫過自己采集的素材不下4次了,4次?是的這個頻率對我來說很高了。
1.chrome書簽擴展YAGBE,回頭率是1%,書簽啊。
2.豆瓣的“喜歡”,我的回頭率估計是0.005%。
3.飯否微博的“收藏”,我的回頭率是0.005%。
4.新浪大號(偏時事)的“收藏”,回頭率是0.008%。且慢,目前為止我共發博534條,646條收藏。
5.新浪小號(偏藝術)的“收藏”,回頭率是0.02%,目前為止發博2條,455收藏。
6.Digg的加星,大概,0.00000001%吧。
7.知乎的贊(我拿來當收藏用的),估摸0.00001%有沒有?
8.Google+的+1,嚇?!在哪里?(難道這貨不該扮演下收藏的角色嗎?)
真是些令人不忍直視的數據啊,即便是那些我拿來直接當收藏平臺的,我的返回率還是低到了極點,那就更不用說儲存在我電腦本地的各種圖片照片和文字了,然后拓展書簽中的那個readlater能改成readnever嗎?
和菜頭曾就其在《槽邊往事》上寫的兩篇文章《27款創意平面廣告》和《給東莞朋友的一封信》發表了《坦誠一點》,緣于他看了兩篇文章的后臺數據——《27款創意平面廣告》分享次數是《給東莞朋友的一封信》的三倍,然后,痛心疾首。他就此認為大家看的喜歡轉的不是他喜歡寫的,而他喜歡耗費精力與實踐的,大家不喜歡看也不喜歡轉……
“世事如此,潮流如此,個人努力逆流而上是件太過瘋狂的事情”。即便彼此遙隔千里,你能深刻體會到他的懷疑、落寞和無奈的瞬間。
我回之:
針對《坦誠一點》那個文章,我只能說類似創意廣告那種是用來mark的(不玩朋友圈,當時確實收藏之),而東莞那篇確是用來一字一句讀之思考之的。Don't be sad,I am backing real u up.
幾分后,他回了笑臉。其實,我覺得他應該針對兩篇文章(干貨和熟食)的瀏覽時間及那些收藏的回返率數據做個調查,或許又別開生面了。
就是這樣的窘境,大家明里轉發而我暗里收藏的東西,真的不太可能再回頭寵幸了。哦對,目前看來做過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文章sendtokindle,然后在kindle上看了,逼至懸崖之策。
混跡于這些平臺,不管是蜻蜓點水還是所謂的深度體驗,你會發現那些“干貨”受人追捧到不行,且來看我剛才在簡書熱門文章截的圖。
前十“工具癖”就占了5個坑啊!!!可是,很多人名曰喜歡實來mark的這些干貨,乃們到底吃了沒啊?喂喂喂,你別推己及人行嗎?
或許,人性本如此,愈是容易得到的就愈發視而不見;
也或許,你擁有了太多本不需要的;
再或許,mark只是懶惰及延宕的一勞永逸之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