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都放在圖蟲網(wǎng)上了,這里只是我一點想法。
摸久了膠卷機再用數(shù)碼機出片,感覺各種不對。
自動對焦自動測光,腦子里面雖然有想法但是總抑制不了自己按快門的沖動。
回來數(shù)據(jù)線一插,剪切粘貼上傳就是出片了。
喝杯熱茶的功夫,拉拉曲線,調(diào)整下色彩平衡,加個降噪濾鏡,最后再稍微縮小下就可以拿出來晃悠了。
偶爾有那么一兩張自己喜歡的片子,稍微加一點模糊濾鏡,摳摳圖,轉(zhuǎn)個黑白,就是張炫酷屌的成品了。
膠卷機呢?
全手動對焦,全靠眼力。全手動測光,全靠經(jīng)驗和機遇。
一整卷照完才能拿出來,還得摳片頭剪圓趁著黑天兒纏在鼓上,然后是顯影液停影液漂白液各種折騰。
拿出來沖好的膠片還得自己費半天勁剪了掃描,之中得注意不能沾太多灰。
掃電腦里面曲線色彩平衡降噪一個不能少,出片子還得從20多MB的TIFF轉(zhuǎn)到JPG。
偶爾有那么一兩張自己喜歡的片子,第一個想法是怎么才能保存好,等以后入了牛底掃再慢慢享用。
用數(shù)碼機的時候感覺到科技是在進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快捷。
這也讓我想起原來看到膠片末期那些高新技術(shù),可間斷曝光膠卷,帶音軌帶ExIF信息膠卷。
但是數(shù)碼機一出,膠卷機立刻崩潰,掉頭快的成了新時代影像大亨,轉(zhuǎn)頭慢的屈居二三線甚至破產(chǎn)。
哪怕是擁有各種銘鏡,哪怕是坐擁從底片到燈光全產(chǎn)品線,都老老實實被時代淘汰。
換過來說,現(xiàn)在的各種Phone也在搶奪著數(shù)碼機的市場,車展上就可見一斑。
管你是一兩萬的經(jīng)濟車還是六位數(shù)美刀的豪華車,統(tǒng)統(tǒng)屈居于手機之中。
加個濾鏡,改個特效,還可以加個文藝框子,點擊上傳就是出片。
什么光圈快門感光度噪點完全不用管。
今天一邊出圖一邊就在想我爹那個時候是怎么出片子的。
一套膠卷真正能出圖的有多少張?反正我知道我小時候經(jīng)常看到他工作室有一大箱一大箱的廢膠卷盒。
新聞攝影的時候快門聲噼里啪啦的完全不猶豫。
至少我現(xiàn)在捏我那個K1000的時候我心里還會算,尼瑪這就是四毛錢(軟妹幣),又是四毛,尼瑪一份兒北京晚報的錢出去了。
說遠了。
想到這段時間看到的攝影圈各種奇葩的事情,想到COSPLAY圈各種黑的事情。
我覺得怎么樣都和影像數(shù)碼化有點兒關(guān)系吧。
反正片子扔電腦里就能看。
扔PS里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扔人堆里有個長腿就有prpr的。
扔紳士群里有個絕對領(lǐng)域就有YY的。
然后轉(zhuǎn)著轉(zhuǎn)著就沒了原po著作名,就變成自己的。
罵著罵著這些事情就從單純討論作品變成了人身攻擊。
黑著黑著不知道怎么就黑到圈子的好哥們兒頭上了。
最后這些事情就變成了和COSPLAY和攝影一點兒搭不上關(guān)系的事情了。
但是這事兒又不能全賴高新技術(shù)頭上,人事兒都是發(fā)生在人身上。
無論你給別人的是隨隨便便就能打開的jpeg,還是得用專業(yè)軟件懂專業(yè)知識會被人罵裝逼狗的raw。
用圖看圖的終究還是人。
又遠了。
總之我是想了很多有關(guān)數(shù)碼機膠卷機區(qū)別的事情。
前一天花了等同一個月拍膠卷的量捏了100多張片子。
然后今天又花了半天修完圖出完片。
低感寬容度不足了我還想著是不是要換機身了。
鏡頭解析度不夠了我還想著是不是得換這個廉價Tiffen的UV鏡了。
這些都是我用膠片機完全沒想過的事情。
一大堆圖里面也只有幾張是我仔細研究構(gòu)圖研究色彩照出來的。
反正有廣角在,頂?shù)媒稽c,多按幾張,回頭不成再裁。
反正有PS在,機身弱一點拉拉曲線寬容度又牛逼了,色彩也濃郁了。
總之一天捏了不少片子,雖然又琢磨了一點新東西出來,但總覺得這是在重復(fù)別人做過的事情。
也可能是我自怨自艾吧。
其實我對于攝影這種事情還是蠻樂觀的,我照得爽,自己修得有成就感,別人看得心里一亮。
我就滿足了。
這點兒胡思亂想就隨著我洗洗睡讓他煙消云散好了XD。
紐約車展跟隨大隊人馬掃片歸來。
是以記。
2013-04-07 23:03
于布魯克林·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