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成年人,如果另一半這樣告訴你:你得好好跟人聊天,別跟個悶葫蘆似的,啥也不說。或者委婉一些:你要是主動和親友溝通,今天就完美了。
你會樂意聽嗎?
這話得看情況,如果你剛為對方做了愛吃的飯菜,或是甜甜蜜蜜擁抱完畢,把哄得對方高高興興的,會樂意聽的;如果對方正因這事自怨自艾,你劈頭來這么一句,就是火上澆油,對方自我意識強還好說,但也未必能聽進去,若是容易被情緒操控,吵架的可能性挺大的。
成年人尚且如此,如果是小孩子呢?
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大人的引導。比如玩具歸位這樣的道理必須要告訴孩子。那何時跟孩子講規則最合適,效果最佳?
萌萌考試成績不好,情緒低落,回家就哭了起來。媽媽對他說:“以后上課好好聽講,認真完成作業。”
悅悅看著動畫片,見女兒經常看電視,爸爸打算管管她,把電視關閉,面對哭鬧的悅悅更加氣惱,吼一句:“一天只能看半小時的電視。”
小景的爸爸在外地工作,過年回來一次,小景要求爸爸抱著去臥室,幾次之后,爸爸怕慣壞了她,拒絕把她送到臥室,小景大哭,爸爸說:“你都六歲了,可以自己去臥室,爸爸也想休息。”
毫無疑問,家長說得都有道理。但是選擇的時機并不合適,理應愛撫情緒,再慢慢說道理。
以上幾種情況,家長可以適當忍住想改變孩子的心情,選擇孩子愉悅的時候提出要求。比如萌萌,家長真誠地對她的沮喪表示理解,情緒疏通之后,再一起總結經驗,提出要求。
看動畫片的悅悅,正看得入迷,突如其來地阻止,在她眼里爸爸是相當粗暴的。這一次可以順著她,等她看完了,再商量每天看多長時間,以什么方式提醒。
小景的要求也是理應先滿足,不要怕慣壞孩子,這個信念只會讓你拒絕孩子,孩子當然很難過。如果讓孩子體會到被重視的感覺,再慢慢說道理,她會理解大人的辛苦的。
設立規則的時機:
一、預告,讓孩子心理上有緩沖。
糾正孩子的某個習慣或是提出要求,最好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
比如,孩子打游戲正嗨,家長此時告訴他,一天只能玩一個小時,現在時間到了。他的情緒突然被阻,肯定不舒服,不能順利接受家長的要求。
二、孩子體驗積極情緒時
當孩子開心、滿足、期待時,家長適時提出要求,孩子接受的可能性遠高于消極情緒時。孩子吃到了心心念念的零食,家長這時說回家先寫作業,一般不會被反駁。
孩子期盼跟家長一起去做客,此時要求講禮貌、跟人打招呼等,孩子會樂意答應的。
三、孩子體會到被重視被愛時
家長不能以自己的想法為中心,比如希望孩子不看電視,洗手時不玩水,想讓孩子快點吃飯,不顧孩子反對喂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只是身材小一些而已。
期望孩子尊重大人的意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家長精心準備了糖醋排骨,但是孩子卻想吃水餃和春卷,如果家長尊重孩子需求,爽快滿足孩子,親子關系大大增進,孩子也會樂意答應家長的要求。
設立規則要先處理好雙方關系,處理好關系的關鍵是雙方情緒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