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說起
美國猶太裔心理學家馬斯洛在20世紀中期提出了被知識型讀者廣泛知曉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他從研究動機與人格的角度出發,將人類需求分為五類,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認為這五類需求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高層次需求的出現與滿足須以低層次需求的滿足為前提。后來,馬斯洛又將求知需求和審美需求補充到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之間,因此,圖式化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有時被畫作五層,有時又被畫作七層。
馬斯洛這樣定義他提出的七類需求:
生理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勞動保障,家庭保障。
愛和歸屬感需求——友情,愛情,性親密。
尊重需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求知需求——探索自身和周圍世界,理解自身和周圍世界,解決疑難問題。
審美需求——欣賞美好事物,追求美好事物。
自我實現——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公正度,克服阻礙,接受現實。
馬斯洛在晚年時不滿足于傳統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并深受東方文化影響,最終將關注的中心從人類自身轉移到恢弘宇宙,創立了「超個人心理學」。這是一個兼容并包、試圖整合古今不同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在集大成之基臺上求發展與超越的流派。其中,用西方的科學實證方法對東方古典精神哲學進行研究和解析是該流派很重要的一個研究領域。
在生命的最后兩年,馬斯洛也提出了與其自身心理學理論發展相對應的人類第八類需求——自我超越,這是一種潛在的、靈性的、打破我與非我界限、對于無邊界身份的需求。然而這一層級由于理論尚不完善,大眾理解相對困難再加上翻譯傳播的混亂,經常被合并至自我實現的層級當中,即便單列,也一般不對此進行詳細探討。我們只需大致理解,它趨同于中國古人理想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即可。
世間從來就難有完美的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即便作為目前最成功、最廣為人知的人類需求理論,也受到了諸多爭議和質疑。比如:歸類重疊、標準模糊、缺乏實證、種族中心主義等等。但作為一名智商高達194的天才人物,馬斯洛將自己的畢生精力致力于此,并將他的發現與眾人共享,他的卓越見解無愧為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一塊里程碑。
2 將七層需求簡化重構為三種追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很偉大,但畢竟是專業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中西文化差異、層級內容繁復,作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起來并不便利。
我嘗試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簡化重構為更符合目前國情與文化的三種追求。也許并不成熟和完善,若能給有緣看到的讀者帶來一些啟發,余愿已足。
首先,我將人類追求大致劃分為兩個層面,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接著,我將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審美需求和自我實現七類需求歸結為現代人的三種追求:健康追求、財富追求與志趣追求。
我這樣定義自己提出的三種追求:
健康追求——物質層面的生理健康追求,精神層面的心理健康追求。解決人類「我如何穩定存在」的問題。
財富追求——物質層面的金錢利益追求,精神層面的知識技能追求。解決人類「我如何長期存在」的問題。
志趣追求——物質層面的志向興趣追求,精神層面的幸福充實追求。解決人類「我如何確定存在」的問題。
三種追求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七類需求相比,主要有三個不同點。第一,在名詞定義上,追求比需求更多一層主觀能動性的涵義。第二,在內容上,規避了對現代生活意義不大的特別基礎的功能性需求的探討,也規避了對個體主觀能動性意義不大的無法改變的客觀環境因素的探討。第三,在相互關系上,三種追求之間沒有低級高級之分,沒有逐級遞升關系,無需某一種追求得到滿足才能向另一種追求發展,也沒有哪一種追求占據絕對的支配地位,反而,每一種追求與另一種追求之間都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互為犄角、互為依托的關系。無論哪一種追求發展不順利,都會影響到另外兩種追求的實現。同時,在每一種追求內部,物質層面的追求與精神層面的追求也是相互對應、互為鏡像的關系,其表現同氣連枝、枯榮一體。
讀者如果對以上關于三種追求的詮釋暫時無法全部理解,亦或認為其不符合你正在經歷的現實情況,都沒有關系,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慢慢對此進行詳細分解。在健康、財富與志趣中尋求平衡,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功課,讓我們共同探討通向它們的更好途徑。
本文原創作者:霍小普。版權及轉載說明在主頁介紹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