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多數人都是這樣,為人做事謹小慎微,左顧右盼,似乎都活不出真實的自己。我們拿著那一套普世價值標尺衡量自己約束自己,追尋那所謂的認可和安全感,從不敢不顧及左右而僅憑自己的感受活在這個世界。我們活的麻木而不快。
? ? ? ? 今天就這個小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并分享心得,如有不妥之處,望大家指正。
? ? ? ? 我認為人之所以在意他人的看法原因有三:缺少完整的自我或自我缺失(人格缺失)、安全感的追求、缺少客觀獨立的思維方式。
? ? ? ? 缺少完整的自我和自我缺失,在我看來就是缺乏獨立完整的人格。一個缺少完整自我和自我缺失的人,往往通過別人的評價來獲取自我感,這樣形成的自我其實是“假自我”。然而每個人的經歷、標準、角度都不同,對你的了解也有限,能夠真正帶給你的正面反饋很單薄,甚至還有很多是負面的反饋。如果一個人說你好,也是你的某些行為正好對了他的胃口,但是缺少自我的人就會特別高興,覺得自己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是真的好。如果一個人說你不好,那也是你的某些行為不符合他的價值標準,但是缺少自我的人就會感覺自己差極了,會開始極力為自己辯解,甚至攻擊對方,以維護自己脆弱的人格,這個時候往往感覺自我崩塌,當然我說的是“假自我”。患得患失、懷疑自己、攻擊他人就是這樣形成的。簡單的追溯一下自我缺失的形成,大概是在一個人幼兒時期,由于主要養育人沒有真正“看見”過孩子,孩子的真實需求、感受受到了嚴重忽視,長此以往,孩子會逐漸覺得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都是錯誤的,需要迎合大人的眼光才能活,“討好型”人格就是這樣形成的。在人格需要建立的時期而沒有得到支持、理解和幫助,多么可悲。
? ? ? ? 安全感的追求,這是人性使然。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可見,能夠真正排除萬難,敢于面對別人的指責、懷疑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大家都習慣按照大多數的觀念去生活,害怕被視為異類。從眾更加容易,更安全。每個人一生都在追尋安全感,穩定的工作、找個踏實的人過日子……這樣的觀念比比皆是,然而大家都追尋的東西就是真理?普世價值就絕對正確?這里想分享莊子《逍遙游》的一段,本人非常喜歡,可作為終身奮斗之目標: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 ? ? ? 最后,獨立客觀的思維方式,其實也是以上兩點的一個總結。一個沒有自我,從眾心理嚴重的人必然不會形成獨立客觀的思維。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人的言行舉止,進而影響到人的一生。獨立客觀的思維方式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具有一定的懷疑和批判精神,敢于直面權威,敢于懷疑那些看似被認定的真理,敢于堅持自我而不受他人言語的影響。說到容易,做到難。客觀,即全面公允,客觀的看待別人看待自己,不偏激,不標高也不貶低。擁有獨立客觀思維的人,其內心的定力是巨大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如不動,穩若磐石。這樣的人亦能找準人生目標,并實現其真正的人生價值。
? ? ? ? 這些都是需要終身修行的地方,愿大家都能夠不斷努力,打破人生桎梏局限,活出真實豐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