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勒克兒
酷冬時節從黑河到呼瑪,緊緊貼著呼瑪中俄邊境線走,大多數人都木有機會看到的北國奇景的B面:大冰雪、大濕地、大界江,日出、晚霞、銀河、漂移……全都在這兒啦!最重要的是,這里隨便你玩 還!免!費!
這不是故弄玄虛更不是得瑟:冬季到漠河北極村,無論旅行社抑或自由行,傳統、快捷且經濟的模式,要不從哈爾濱坐火車直達,要不取道加格達奇路程較短,要不就直接飛去;而從黑河到漠河開車去有近800公里里程,冬季必須兩天,尤其塔河到漠河穿越大興安嶺森林,路面全是積雪,這多少也令人畏葸不前。
呼瑪,又稱呼瑪爾,是達斡爾語,乃“高山峽谷不見陽光的急流”之意,縣名因呼瑪河而得名,呼瑪縣是黑龍江省對俄邊境線最長的縣份,其境內中俄邊境線長達371公里,占到大興安嶺地區對俄邊境總長的近二分之一。行進這條道,來往車輛奇少。黑河到呼瑪,眼簾里白雪一片,很少人煙。220公里路程,路牌指示只有兩個鄉鎮、幾個風景區、幾個小村落。黑河市一出來就是中俄民族風情園,北行5公里是臥牛河水庫及臥牛湖風景區,繼續沿黑龍江北上近60公里是黑河市愛輝區張地營子鄉泡子沿村。這個村位于黑龍江西岸,東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北與呼瑪縣毗鄰。過了這村,前面就是呼瑪地界。
繼續沿江邊向北前行100公里左右,途經幾個小村落就到達呼瑪縣的三卡鄉。三卡鄉地處S209和S208交界,可算是“邊陲交通樞紐”。到了三卡鄉,S209基本擺脫黑龍江江邊的牽引,穿越大興安嶺繼續向北60公里,過了呼瑪河大橋就到呼瑪縣。
冬季,大冰雪、大濕地、大界江,是呼瑪的旅游特色。
呼瑪主縣城就在黑龍江邊。酷凍時分,黑龍江江面千里冰封,是玩漂移的絕佳場所。第一次在中俄邊境冰封江面玩漂移,一起步就在冰面上猛轟油門,居然沒打滑!這下膽子更大,直接手動運動(S)模式升降檔,嚯!車如猛虎般妙撲出,就差一丟丟就飆到俄羅斯去了——情急之中打死方向,智能四驅的翼虎雪地胎吱吱尖叫,車身像大海中的一葉扁舟般傾斜,側滑漂移,狂怒卷起千堆雪——別擔心!漂移前即使解除了它的防側滑、防傾翻電子系統,但它在冰面上還是很穩當的。有好穩當?直白地說吧,有點類似花樣滑冰的趕腳!
?呼瑪冰雪大世界,無限風光在險途。
在黑龍江面玩的差不多了,我們驅車去看傳說中的呼瑪河冰瀑——冰封河面,萬丈絕壁,冰瀑奇觀畫風融入一體時,游人無論凹什么造型,頂天了,也是“到此一游”,最多發發朋友圈得瑟一下。可是,同樣場景同樣位置,如果是輛車,這畫風很可能就是封面——除了冬季,這樣的場景,你想都別想!而這樣的場景,除了我們的導演,估計也成絕版,有誰能像我們這樣貪玩,把車開到沒有人煙的呼瑪河心里去呢?
因為住在呼瑪靠江邊的知青賓館,既然到了中國氣溫最低的地區之一,到中俄界江的冰封江面觀賞一江之隔兩國度日出是我們此行逗留呼瑪的理由。
呼瑪雖地處大興安嶺地區,但它與呼中、塔河乃至漠河的調性迥異,是大興安嶺地區唯一以農業為主的行政縣、也是大興安嶺地區唯一的百年老縣。
從呼瑪河冰瀑處輾轉出來上到S209大道,道路旁,就是呼瑪最值得得瑟的景點:大清龍脈—鹿鼎山。站在鹿鼎山鳥瞰,呼瑪縣冰封的千畝良田和呼瑪河可盡收眼底。尤其是呼瑪河大橋,連接了到中國北極的唯一大道。
呼瑪縣有大清龍脈—鹿鼎山?
編故事哇這是?
的雀。但故事不是呼瑪編的,是金大俠。
據金庸的《鹿鼎記》中記載和描述:“鹿鼎山位于阿穆爾河與黑龍江合流之處,在呼瑪爾窩集山正北,阿穆爾山西北,八個小圈之間寫著兩個黃色滿文,譯成漢字是‘鹿鼎山’之意。”
翻金大俠小說《鹿鼎記》看,果然有這么一段:康熙皇帝派親兵都統韋小寶剿滅神龍教,擒拿假太后,在戰亂中為躲避洪教主追殺,韋小寶從海參崴向北騎鹿而行,在牡丹江巧遇三個通古斯人得知“呼瑪爾窩集山”之所在位置,韋小寶讓雙兒按藏寶圖上標注的山川名字,請當地老參客指點方位,果與圖上所載絲毫無措,韋小寶想:那鹿鼎山原來離此地還有幾千里,閑來無事,便雇一輛大車,坐了二十余日,越向北越寒冷,冰封雪積,車不能行,兩人改乘馬匹,又走數日,便來到兩條大河交匯處,雙兒指那邊山道:這就是鹿鼎山——大清龍脈(滿洲人在關外極北藏寶的地方)就在此山。
這座山,呼瑪縣志記載的地名就叫呼瑪爾窩集山。呼瑪政府經與金庸先生溝通,目前能鳥瞰千畝良田的這座山,已經正式命名為鹿鼎山了。據說,韋小寶最佳扮演者——古惑仔陳曉春,今年開春后,將再次攜帶“雙兒”前來拜謁此山。
在呼瑪,除了開著車自由自在追光,到處都闊以給你好看。而美食,也是呼瑪的一大亮點。比如,在呼瑪縣城,我們就吃到了這次冬游黑龍江行最地道的一次手搟面。這店家地道當地人,我們11人每人點的大碗,店家倆口子忙不迭將早已經餳好的面(餳面,是指將和好的面,在進一步加工或烹飪前靜置一段時間,這個過程就叫作餳面。餳面的過程,使得和好的面更易加工,做出的面點更加地筋道、柔軟,口感也更加細膩和順滑)。再反復揉搓一遍,但見老板案板上撒上干面粉,將面團壓扁,往四周搟開,將壓扁的面團搟成很薄的薄片,老板娘則將面片象折扇子樣疊起,用刀切成均勻的面條,在切好的面條上撒上干面粉,用手抖開……一會兒,一大盆香噴噴的手搟面端上桌,幾乎瞬間就被“搶光,老板又端上一盆,很快,又沒了,老板說,管夠管飽,緊接著又來一盆……結賬時,老板仍按照每人一個大碗(10元/大碗)計價,這忒厚道了啊——我們暗忖了一下:以我們在五大連池曾吃過的大碗手搟面份量計,這三大盆得多少個大碗才能填滿啊。
想了想,不怕廣告嫌疑,還是把這張照片放上——主要是店家太厚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