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這般沉重的事情

晚自習,找了上課睡覺的學生到走廊談話。

問他怎么大早上第一節課就在那里睡覺。他說沒精神。又問第二節怎么又表現很好,積極答問題了,他說因為睡飽了。我無語兩秒鐘。

后來他說是因為一些不可控因素導致他晚睡,比如比賽推遲了三個小時,直到凌晨才開始。我知道他喜歡科比,猜他可能最近在看NBA季后賽,他說不是籃球,是lol。

他說他的夢想是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因為家里反對,他無法在電競選手的黃金年齡——他說的是17歲——去專職打LOL,他計劃先妥協現實考大學,讓自己有后路,再去專業打游戲。

班里很多男生打游戲,或者可以說幾乎沒有男生不打游戲,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想當職業選手。

一個學生還曾在作文里寫打英雄聯盟排位賽時,他如何調解團隊內部矛盾并詳細的分析和肯定了自己的游戲素質。

在我讀書的年代,只是男生熱衷游戲,現在的高中,不僅男生,一些女生也沉迷游戲。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玩法。這就是他們00后的童年和少年生活。

我將話題扯回到他的學習上來,肯定他的后路計劃,提醒他路徑雖已規劃好,但是還得他自己一步步走。

他說這是一條鋪滿了坑的路,他遇到一個坑,過不去,就 退了回來。他說他在找學習方法,但是他太懶,又不去實踐他設想的學習方法。初一時,他想考多少分,就一定會考到多少分,可是初二的時候放棄了,然后就變成了這樣。習慣改不了了。

在普通班里,大多數學生的問題都是缺乏意志力。因為缺乏意志力,遇到困難就放棄,因為放棄,困難積累得更多。

偶爾受受刺激,雄心壯志要改變,但是又因為沒有意志力,沒幾天又放棄了。

考試時,題目不會做,會心慌,會內疚,過幾天 ,又故態復萌。成績發下來時,分數很刺眼,講試卷都不想老師講,怕面對,當鴕鳥。

在不斷的立志又放棄的惡性循環中,對自己的認同感不斷降低,最后是完全沒有自我認同感。

老師們恨鐵不成鋼,痛心疾首,或批評,或指責,于他們而言,他人的輕視、父母的責罵、老師的批評是家常便飯,他們或許都已經麻木了。

你無法叫醒一個不愿醒來的人,你也無法施力于一個內心軟弱、意志薄弱、甘愿成為懶惰的奴隸的人。

而我,只會不停的說要預習,要認真聽課,認真完成作業。我有沒有去強硬地使用外在的力量促使他們養成完成作業的習慣?有沒有去重建他們的信心,去增強他們的自我認同感?

剛剛把這個學生打發回座位,班長又來告知一個女生一上課就去了廁所,現在還沒回來,已經讓另一個女生去廁所看情況了。

我一聽嚇一跳,趕忙走向廁所方向。剛走過教室走廊就見當事女生和另一女生迎面走來,看起來神情正常。

我問是不是身體不舒服,那女生說不是,于是進了教室。

陪同的女生留下來跟我解釋,說她心情不好,去廁所發泄了一下,現在好了些了。我問具體是什么事,陪同的女生的告訴我,這個女生家里湖南的,父母在這邊打工,家里有姊妹幾個,父母的關系不好,有次吵了架,媽媽還離家出走了,要不是姐姐在家,不然她都要回家照顧年幼的弟妹了。她是外省戶口,不能參加廣東的高考,本打算這個學期就轉回湖南,但是因為一些情況,沒轉成,于是又留了一個學期。她也不知道以后怎么辦。

這里制鞋業發達,有許多鞋廠。很多湖南四川的農民工,帶了孩子來這邊讀書,但是因為戶口原因,不能在這邊參加高考,學校每個學期都會通知一次,讓不滿足參加廣東高考的外地戶口學生做好轉學的準備,有的高一第二個學期就轉回去了,最晚的也得在高二第二個學期前轉回去,因為要在戶口地參加學業水平考試才能拿到高中畢業證。

以前我還幫一個學生辦理了轉學證明,高二讀完第一個學期,他轉回了四川老家一個鎮上的中學,一個人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自己做飯。

上學期快結束的時候,又一個學生轉回了四川老家。

走之前她在讀書筆記里寫到:“不想回去,回去后又要回到以前,做什么事都是一個人,因為在家里實在孤單,在我的強烈要求下,終于過來讀初中。雖然也不能天天跟父母在一起,但是能經常見到父母,真的很開心。”

我無法想象一個小學生,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上學……

留守兒童、留守少年很心酸,本地的一些孩子家境不好,生活也過得很是艱難。

這學期,有個女生,周末的時候就會跟我們聊天,說沒時間做作業,父母在鞋廠做工,活多,需要她幫忙。清明放假時,她說老師我早上五點就起來做作業了,可是還是不夠寫。她說我放假時我爸去學校接我時第一句話就是這兩天貨多……

我“教育”她“你既然來讀高中,你和你的家人就要想好你讀高中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讀完高中只是去鞋廠做工,那你現在就可以去。”

說完后我還感嘆有些家庭目光短淺,不會想著盡力讓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過了幾天,這個女生發了一條朋友圈,是一段話,“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有一張溫暖舒適的床,而不是拿條被單直接鋪在地上”

我為自己曾經“目光長遠”的教導汗顏。

我如何能要求一個這樣家境的父母“目光長遠”,不在周末和假期的時候要求孩子幫忙做工?
我如何能讓一個處在這樣家境的孩子完全不顧家里的實際情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對一些人來說,生活是生活;而對于一些人來說,生活是生存!

在我周一檢查周末作業的時候,我可曾想過一些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可能是去幫助父母做鞋了?去海邊的旅游區擺攤了?

當我不停的穿不同的衣服去教室,拎著蘋果電腦去上課,大談著在國外怎么怎么,是不是忽略了一些孩子艷羨的目光、渴望的神情?

三年前,做班主任,一個學生曾給我寫信,說“你每天都跟我們在一起,可是你知道我們嗎?了解我們嗎?”

這次期中考試,備課組里傳了一篇作文。按照評分標準,是離題的。可是文章的內容應該是真實的。

那是一個女生,她的父親有了外遇,因此和她母親離了婚,娶了“小三”,她和她妹妹從此有了后媽。

后媽很多會“做人”,家里的好東西都熱情送給鄰居。她和妹妹兩人在家里卻是她的仆人。后媽說家里的一粒米一滴油都是她的。她父親經常長時間不在家,留了她和妹妹在家受虐。

后來父親也和后媽感情不好了,跟她說想她親媽了,她冷笑了兩聲。最近一次和父親通電話是兩個月前了。她努力學習,是為了妹妹。她想有一天有能力了就帶妹妹離開這個家,她想賺很多錢,然后把錢砸在后媽的臉上,想看那一刻后媽臉上的表情,一定很過癮。

上學期一個正在讀高三的曾經學生凌晨給我發微信,在我教他的一年里,他表現平常,跟我的接觸不多,因為成績找過他談過一次話,催過幾次作業,是我們僅有的交流。所以我在看到他的微信時挺意外的。

他說想跟我說說他家里的事。

他和一個同學聊微信,聊起各自的媽媽。他說他媽媽住在縣城十幾年了,只去過一次超市,每天買了菜就回來在家看電視,整天不出門。他姐姐工作了掙了錢說帶她出去玩,她也不去。他爸爸長年不在家,偶而回來,必然要和他媽媽吵架。據說他爸爸在外面有其他的女人。他心疼他媽媽,也因此特別恨他爸爸,因為如果不是他爸爸,他媽媽不會是這樣。

他整個高一高二都在想著怎么做生意賺錢,他想他媽媽能夠過得好。中秋他喝了點酒,壯著膽給他爸爸發短信,要跟他爸爸斷絕父子關系,說以后他老了不會養他。

我勸他:雖然你父親沒有履行父親和丈夫的責任,但是他沒餓著你,沒冷著你,你還是要盡贍養的義務的。

他說雖然沒餓著沒冷著,但是天天吃青菜,過年穿校服。小時候因為父母的關系,家里氣氛就很壓抑,他們姊妹三個很自卑,每人性格都很沉默,他懷疑他們姊妹都有抑郁癥。他說他姐姐小學初中都沒有朋友。他也是初中才開始和幾個同學玩。

我說不出,對那個女生,我說不出“不要把錢摔你后媽臉上,做人還是要善良”;對那個男生,我說不出“畢竟是你父親,你還是要愛他”。我說不出。如果是我,在成長時經歷這些,我還能不能正常的和朋友交往,可不可以冷靜地寫下這一切?

對別人加諸我們身上的痛苦?我們真的一句善良、仁慈、愛就可以看淡?看開?

那些屈辱的日子呢?那些自卑的歲月呢?那些痛呢?那顆心呢?

能活著,是不是,已經是對自己最大的仁慈了?

我會對學生說“要認真了”“要珍惜時間了”“要好好學習了”;
我會對學生說“暫時的分離是為了以后更好地相聚”;
我會對學生說“困難是暫時的,以后會越來越好的。”

可是啊,有時候,我不知道該說什么,能說什么。
哪怕是想到他們的經歷 ,我便沉重得想要逃避。

今天上《季氏將伐顓臾》,我告訴學生,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人能夠安享晚年,朋友之間能夠互相信任,少年們能到得到關懷。

可是我們的少年啊,真的得到了我們的關懷了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想,每個人在年少時期,都曾想遠離家鄉那是緣于骨子里的叛逆,或者說是成長必經的過程。 我自從知道女孩子可以遠嫁來擺...
    齊帆齊閱讀 2,361評論 56 92
  • 江蘇邳州黃子耕墓志銘 葉適〈水心集〉 子耕名黃氏自金華遷分寧至本朝為豫章聞家矣給事中廉曾祖也戸部尚書叔敖祖也朝散大...
    醉后揮毫筆有神閱讀 1,299評論 0 0
  • 看的多,想的多,做的少。這就是我,一個95后祖國的“花朵”。不管是80后還是95后,甚至是00后,我感覺都差不多,...
    青春之旅閱讀 231評論 3 0
  • 在Ubuntu下,apt-get近乎是最常用的shell命令之一了,因為他是Ubuntu通過新立得安裝軟件的常用工...
    茶藝瑤閱讀 217評論 0 0
  • 在ubuntu下用firefox等瀏覽器上網,往往比在windows下上網要慢好多,但細心的人會發現,慢的時間是花...
    lmem閱讀 8,454評論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