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董小琳?
比知道答案更重要的,是學會提問
首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你有一個很親近的朋友,或者家人給你推薦了一本書,或者一個課程,或者其他什么物品。跟你說這個產品真心好……你會怎么做?
1.直接相信
2.半信半疑
3.冷靜分析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請將你的答案收好,等到你看完今天這篇文章,看看你的答案有沒有變化。
如果你想快速做出正確的決定和選擇,那你需要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那怎么樣才能擁有呢?
這本批判性思維領域的“圣經”之作《學會提問》,將會告訴你,
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讓自己在面對日常紛繁復雜的信息時,能夠更獨立、理智地進行思考并作出準確的判斷。
你的思考方式對嗎?
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早上看新聞說:一線城市房租大幅上漲,房價即將跟風上調,現在是出手買房的好時機。
你正琢磨著要不要投資一套,至少當做養老用,總比存銀行里保值。
結果到晚上,就又聽到專家分析說:房租上漲預示著租房市場會越來越火爆,房價即將崩盤。
到底該聽誰的呢?
你可能會說,專家們的話都不靠譜,
實際上,這和專家沒啥關系,而是你的思維方式該升級了。
書中,作者告訴我們,所有人的思維方式,其實都離不開兩種:一種叫海綿式思維,一種叫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對于外界信息,什么都吸收,而且是被動吸收。
比如說,有天我就突然聽見老公在哼著“拼多多 拼多多 拼得多 省的多……”
我問他:你用拼多多了?
他說:沒有啊,就是隨口這么哼出來了,可能是看電視節目時,下意識記住了吧。
然后,我兒子也開始哼……
這種被我們的大腦在無意識中接受的信息,進行的思考,就是海綿式的思維方式。
淘金式思維:自己掌握主動權,選擇該相信什么忽略什么,帶著問題參與進來,隨時準備與之辯駁。
比如說,前一陣刷了所有人的朋友圈的《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父親羅爾文章寫得字字情真意切,一時間籌款達200多萬。
我相信所有轉發了,甚至捐款的人們都是真心想幫助父親挽救女兒生命的。
但后來的事情,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
父親羅爾被曝光:在深圳擁有三套房產,兩輛車,還有一家廣告公司。
與當初大家慷慨解囊時想象的無錢給女兒看病的窘困樣子,完全不一樣。
最初那一波對羅文深信不疑,轉發、捐款的人當中有沒有你呢?
面對刷屏的文案,你是否認真的思考過,還是干脆隨大流,人云亦云呢?
在現實生活中,所有事永遠都有含混不清的地方,因此你就需要學會自己去尋寶——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批判性思維。
那怎么才能具備這種思維技能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學會提問》這本書是怎么介紹的吧!
通過提問,分析對方理由
有一天,你姑媽跟你說:你現在的男朋友/女朋友不好,別跟他繼續了。
你會怎么辦?
在做決定前,我們就得好好地分析這句話:
首先,你姑媽為什么這么說?是因為他個人感覺你這個男朋友不好,還是她有什么證據?
如果說有證據,有人說你的男朋友好賭,在外面還欠著債呢?那這個證據是道聽途說,還是真實可靠的呢?有沒有被夸大呢?
如果一切屬實。那誰愿意跟一個賭棍談戀愛呀,這時你就應該感謝你的姑媽,而不是一聽到不同意見,就擺出不耐煩的樣子,盲目抵觸。
所以,想要做出正確判斷,最至關重要的,就是看清理由。
所謂理由,就是一種用來證明自己言論的論據。
也許你會問:是不是所有論據都可以拿來作為理由呢?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你得清醒地判斷,所謂的論據到底是在什么立場上的。
是僅僅立足于我個人覺得呢?
還是立足于客觀證據呢?
如果是前一種,那就可以直接把它淘汰掉。
篩選過第一輪后,我們再來看:
這些證據夠不夠充分,符不符合邏輯,有沒有說服力?等等。
通過問以上的問題,去逐一判斷,對方的理由是否充分。
如果結論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算是聽到了值得采納的肺腑之言了。
通過提問,進行批判性思考
有的時候我們會面對太多的論據:
有人說房價還得漲,就有人說房價馬上要跌……你要不要出手?
孩子病了,家里有人支持去看中醫,就有人說中醫沒用,只有西醫有效,你聽誰的?
這個時代的信息,就像爆炸了一樣,什么都有,一股腦地端到你面前,里面有好有壞。
如果我們聽從了一些盲從的主觀論斷,或是道聽途說的專家意見,就可能會惹上麻煩。
因此,下面我跟大家講一個書中的“科學三步法”。從而讓我們成為能慧眼識證據的專家。
第一步,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鏡
也許你會說了,我知道的東西太有限了。
其實你能看到的東西有很多,那為什么你總覺得自己了解的不夠多,想法很混亂呢?
關鍵就是你沒有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鏡。
人們總是愛聽些甜言蜜語,喜歡看自己期待的事情,這就等于我們自己給自己配了個有色眼鏡。
如果我們能放下一些偏見,克制住自己的一些主觀期望,那我們就能直面真相本身了。
上個周末,我的一個閨蜜來找我,說本來跟男朋友約好的,然后對方臨時有事,就轉個彎找我來了。
其實她男朋友跟其他女孩子關系曖昧,我們姐妹幾個心里都清楚。
我們常常看見他男朋友背著她和別的女生出去玩,但每次和她說,她都不相信。
這次我又趁機問她說:你確定他是單位有事嗎?還是背著你去約別人了?
沒想到她當時就急了:“你怎么能這樣呢?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你就不能盼我點好嗎?”
看到沒,閨蜜的主觀期待是“男朋友沒有變心”,所以就帶上了“有色眼鏡”,而看不到事情的本來面目。即使對方再有其他行動,恐怕她也都會視而不見的。
因此,要清晰分辨理由是否充分真實,首先就要將自己原有的主觀判斷放下,摘下眼前的有色眼鏡。
第二步,關注對方的措辭
你要注意到對方的表達中,用的是什么樣的詞,他這么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大家都有被推銷的經歷吧。
你本來想買A牌子的洗衣粉,結果在超市里遇到一個大姐,跟你說現在大家都在用B牌子的啦。這個有多少多少好。
如果我們有批判性思維,就能發現大姐之所以說,很多人都在用,就是想要利用你的從眾心理。
但也不能因為發現了這個,就輕易下結論說:她就是為了推銷,自己拿提成,就直接否定B品牌。在這一步,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察覺。
那覺察過后,該做些什么呢?
第三步,類比
想要全面的了解問題,我們就得多聽,各方的意見都聽。
了解的多了,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問題的各個方面。
就好像我們上學時畫的橫縱坐標,在將對方的意見標注在對應的位置上,我們也就能慢慢地摸清,自己處在什么位置了。
還說剛才買洗衣粉的例子,既然她說B比A好。
那就不妨拿起兩個對比下,根據用量,用法等標準,做出自己的判斷。
如果真的像大姐說的,那就買一袋回家。
批判性思維,需要避開哪些坑
第一個坑,情感陷阱
我們的思維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卻往往聽了七大姑八大姨,或鐵桿哥們和閨蜜們的意見。然后,就開始一腦子漿糊了。
“他們說的準沒錯。”
“我如果不同意,他們會對我有意見的。”
“萬一他不理我了,怎么辦?”
如果你有了這些擔心,想法,可就要小心了。
你剛剛學會的批判性思考,很可能就要被情感綁架了!
比方,你最近聽說有部電影還不錯,想去電影院看看。
然后,你的好朋友跟你說:哎喲~那電影超級爛。
最后沒準,你還沒有走進電影院,就已經在心里給這2個多小時打了差評。
那應該怎么做?
觀察自己,分辨別人。
這個時候,你應該告訴自己,不管別人怎么說,一個電影好不好,應該由你自己去判斷。
你應該暫時把別人的意見放在一邊,就事論事地看問題。
第二個坑,總是追求標準答案
在學校念書時,遇到不會的題,直接翻書找答案,或者去問老師同學。
這是典型的學生思維,不是成人,或者說這不是成熟的社會人該有的思維。
在現實生活中,除了一加一等于二、地球繞著太陽轉這些真理之外,還有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
比如說,我們剛才講的看電影,你覺得不錯,他也許就看不順眼。
我們會因為過往經歷的不同,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而對同一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所以也就很難有統一的答案。
比如,你的好朋友來問你新上的那部電影好看嗎?
你在回答之前,最好就不要去想別人、網上是怎么評價的。現在你才是那個打分的評委,只管說出你的感覺就好。
最后,你還應該說這只是我的看法,但是你喜不喜歡,還得要看你自己。
因此,不被外部的情感綁架,也不被內心的標準答案所迷惑。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清醒地思考。
第三個坑,推理謬誤
1.我們很容易把假定的結果當成現實。
聽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很窮,一天,他在路上撿到一個雞蛋。
回家后,他高興地對妻子說:“我們發財了。
我們現在有了一個雞蛋,我們可借鄰居家的母雞將它育成小雞,雞長大又生蛋,再孵小雞,雞換羊,羊換牛,牛換房子,然后再討小老婆……”
結果,他老婆一把把雞蛋打碎了。
還沒得到結果,就已經在那沾沾自喜了,這是思維的大忌。
所以,在蓋棺定論之前,我們得再檢查一遍,看看所有證據是不是都是真的。
2.被其他信息轉移了視線。
可能很多男同胞,在哄另一半的時候,會用上這個方法。
老婆回到家,發現家里一團糟:沙發上堆著臟衣服,地上還都是垃圾,孩子也弄的一臉臟兮兮的油彩。
但就在老婆即將發火時,老公趕緊過來獻殷勤:我覺得你今天好漂亮啊,在外面一天辛苦了,來來,我給你揉揉肩。
這時,很有可能頂到嗓子的氣,一下子就消了。至少,不會出現爆發的狀況了。
其實家里還是一團糟,只是其他信息把老婆的注意力轉移了。
3.分清時間關系和邏輯關系
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狀況,讓自己瞬間陷入各種情緒中,很難理智思考。
比如你今天有個面試,本來心里就緊張得要命。
出門之后才發現,竟然把家里的小鬧鐘給帶出來了,回去放也來不及,那就帶著吧,也沒什么影響。
結果那天的面試,你發揮地特別好,對方也很滿意,一拍即合地入了職。
回家后,你總感覺是因為帶著鬧鐘,給自己帶來了好運。
所以今后再有什么重要活動,你都帶著一個鬧鐘。
看到這沒呢是不是會心一笑了?
其實,時間和邏輯是兩種概念,面試順利是因為你成績好,能力強,和鬧鐘沒有絲毫關聯。
區分好時間順序和邏輯關系,我們的理性指數就能一下子飆升,從而更容易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
下次遇到問題,趕緊看看,兩件事之間,到底是邏輯上的因果關系,還僅僅只是前后發生的時間關系。
批判只是一種自覺的思維方式
說到底,批判不是不好的事,更不是故意挑釁、尖酸刻薄。
而是一種自覺的思維方式,提醒對方和我們自己,不要把想法限制在太狹隘的區間里。
這種思維能夠給那些試圖說服你的人,一個信號:
在探索的過程中,咱們都有繼續學習的空間,我們是一起學習的伙伴兒,而不是針鋒相對的敵人。
這種批判性的探索,其實就是一種雙贏的結果。
這時的批判性思維,不再是讓人腦殼疼的技術活,而是所有人生活工作中的必備法寶。
聽到這里,不知道你現在心里會有怎樣的感觸?
你有沒有掌握批判性思維的精髓呢?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人掌握了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過程?
千萬不要被別人錯誤的觀點所迷惑,也不要人云亦云隨大流,找出證據分析利弊,堅持你自己的觀點才能掌握批判性的思維。
開頭的那道問題,你知道該怎么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