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在介紹秦朝的統一原因時說:“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國富兵強,實力超過東方任何一國,具備了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商鞅變法確實為秦并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秦能統一天下還有其他因素,以下幾點也是很重要的。
? ? 一、秦據有關中、四川兩個經濟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 ? 中國北方自古有兩大經濟區,即關東經濟區和關中經濟區。而關東經濟區是最古老的一個經濟區,這個經濟區夏商時代都立國于此,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地矛盾日漸向著不利方面發展。在落后的木石工具和生產方法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它迅速走向了衰弱。商朝建國以后,都城多次遷徙,除政治原因之外,自然條件的惡化,經濟區的衰敗也是重要原因。當中原經濟區走向衰落的時候,從西周初年開始,關中經濟區崛起,并很快發展起來,顯示出很大的優越性,在各方面都凌駕于舊的中原經濟區之上。全國經濟中心于是由關東轉移到關中。正是基于這種經濟中心的轉移,周順利取代商,實現了政治中心向關中的轉移。后雖經犬戎破鎬京,平王將都城遷往洛邑,但經濟中心并未因此轉向關東。只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推廣,灌溉、施肥普遍之后,關東經濟區才又恢復了活力。平王東遷,將當時全國的經濟中心拱手轉讓給秦,這就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推行了一種全新的制度,充分調動起這一經濟區的活力,再加上對四川的占有和經營,便形成了“席卷天下”的經濟實力。此后的歷史不斷證明,誰據有了關中,誰就能贏得帝業。項羽敗亡而劉邦獲勝的經濟根源,就在于項羽丟掉了關中這塊最為重要的經濟區,而劉邦則據有了這一地區。隋、唐仍建都于關中,說明關中經濟到那時在全國仍舉足輕重。
? ? 二、先進戰勝落后,秦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 ? 秦較之六國是最先進的。首先是生產力的先進。我國考古發掘,最早的鐵器出土遺址在古秦國之地;從水利工程看,也是秦最突出,鄭國渠、都江堰都是聞名天下的宏偉工程,澤及子孫后代。先進的生產力、最宏大的水利工程都出現在秦,說明秦是當時經濟最發達、最先進的地區,從而也是政治、軍事上最強大的地區。第二,社會制度先進。秦建國以來,一直奉行法家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當時中國是先進的思想。如其中央集權思想、耕戰思想、法治思想等。秦根據法家思想建立起來的以郡縣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度,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生產制度,按軍功受爵祿的社會分配制度,這些都適應了以鐵器、牛耕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及其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正是這些新的制度為關中經濟區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成為一塊先進的樣板。第三,文化先進。秦國文化較之六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最先進的。六國文字統一于秦之小篆,并非單純是秦之高壓政治,實乃秦國文字之先進。教材所印六國之“馬”字,基本屬原始圖畫類文字,唯有秦國的“馬”最線性化、抽象化。一切抽象的東西才更概括。又如圓形方孔錢,較之六國貨幣,肯定是一種使用最為方便的貨幣。它能被歷朝沿用就是一個明證。商鞅的新社會制度不能實施于六國卻在秦得到實現,其根源就在六國較秦落后,秦具有一種強烈的社會發展需要。
? ? 三、精英薈萃,秦具備人才優勢
? ? 由于秦國制度先進,對人才大膽接納并重用,秦一時成為社會精英的向往之地,六國各方面的人才于是都云集關中。許多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不用于六國,卻被秦重用。商鞅不用于魏而秦任之為相;蔡澤不用于燕趙,秦則拜為相;張儀不用于楚趙,秦人用之終成連橫……如此等等。總之,秦國當時是精英薈萃,人才濟濟。在這一大批精英的不斷努力下,秦具備了“席卷天下”之勢而掃平六國,統一中國。
? ? 四、優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 ?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東函谷、西散關、北蕭關、南武關。河水為其護國之河,崤山為其屏障之山。六國則平原相連,征戰不已,正是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秦積蓄力量的天然環境。在這個優越的環境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秦王嬴政僅用十年即掃平六國,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