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很遠,跑著跑著就停了,溫水很暖,待著待著就疼了。每個人都在跟自己賽跑,只有持續(xù)前行,才能不斷超越。
關(guān)鍵詞:新鮮感、成長、學習、團隊、頭銜
2017年8月17日,立秋已過十天,這天是我來到騰訊兩周年的日子,又一年過去,四季輪回如常,我在騰訊的生活也將進入新的周期,總得留下些什么。
一周年時,我寫過周年記,挺大的篇幅,當時就擔心以后會不會沒得寫,現(xiàn)在看來是多慮了,只要我還在這里,還經(jīng)歷著,就會有新的收獲和感悟。
不止一個朋友跟我說過:
“我之前換工作比較頻繁,但都是迫不得已,如果能進騰訊,還換什么工作?”
“BAT是所有程序員的理想殿堂,我們想進都進不去,還有人想出來?出來只會后悔?!?/p>
也不止一個朋友想托我推薦進入騰訊,所以,坐在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辦公室,做著很多人都想做的工作,就真的一切都很好嗎?
新鮮感
天堂也會厭倦。
我的騰訊生涯是從外包崗開始的,三年前,我抱著“不管怎樣,能來就好”的想法,斗膽嘗試應(yīng)聘外包職位,據(jù)說外包的要求稍低些,但沒有正式編制,這并不影響它在我心中的重要性,沒想過會不會被區(qū)別對待,也沒想過之后的路怎么走,只有期待,對新工作的期待,對更好的自己的期待,《滕王閣序》有云:“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總能沾點仙氣?
面試在朗科大廈,那是我第一次走進騰訊的辦公樓,像所有第一次來的人一樣,拿著手機一頓狂拍,然后迫不及待地跟家人分享:這里就是騰訊,我來了!
面試官看起來很年輕,我覺得應(yīng)該是個小兵或助手,心態(tài)很放松,后來才知道,那是一位從業(yè)多年的前輩,也是那里的組長,想想一陣后怕,但也說明一個現(xiàn)象,公司的平均年齡不大。
工卡
每個來到這里的員工,第一件比較興奮的事,是拿到一張屬于自己的工卡,工卡是身份的證明,有了它,就可以自由進出,享有公司員工才有的權(quán)利,每位員工都曾因它而自豪,恨不得到哪兒都戴著,但久而久之,它就漸漸失去了光環(huán),只剩下每天進出大樓和吃飯刷卡的功能,不會再拿著它看,卡帶也臟兮兮的,哦,對,如果弄丟了就要賠償幾百塊,這是它僅剩的調(diào)侃價值,所以,除了必須要用,我現(xiàn)在都不再把它掛在脖子上。
食堂
吃飯是人生要事之一,在騰訊可不缺吃的,除了總部騰訊大廈,還有幾處別的樓層,比如:松日、萬利達、大族、科興等等,每棟樓都有食堂,每個食堂都有很多食物可選,普通快餐、粉面檔、燒臘檔、營養(yǎng)餐、麻辣燙、韓國餐等等,我基本都吃過,但是,每到飯點,常在電梯里聽到這樣的對話——
“今天吃什么?”
“什么都不想吃,哎,每天吃飯已經(jīng)成了例行公事,真不知道吃什么”。
很多人說飛亞達食堂不好吃,大族食堂不好吃,我都無感,我會告訴你我吃了兩年的騰大三層食堂有多膩么?沒有胃口到哪里都一樣,不是它的差與好,是早已失去新鮮感。
辦公樓
剛來公司做外包的時候,我在大族待過,后來搬到飛亞達,不論在哪,都很羨慕在騰訊大廈工作的人,那可是總部,每次有機會去參加活動或者開會,都很興奮,后來,我通過面試轉(zhuǎn)為正式工,換了部門,搬到了騰大上班,每天進進出出,幾百個日夜,動作早就自動化,也不再有心跳加速的感覺,有時下車走神了,回過神已經(jīng)到樓下,上班的路都走出了慣性,就像曾經(jīng)閉著眼都能走的上學的路。
我時常在上下班的時候抬頭看騰大,嘗試著刷新對這里的記憶,它依然筆直聳立,高大帥氣,卻不再有當初那種神秘的魅力,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它能成就一些東西,也能把某些東西摧毀。
學習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學習使人增長見識,增添技能,這跟做什么無關(guān),事物的豐富是客觀的,人們的狹隘是主觀的,這就決定了要不斷學習,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了考試的壓力,工作逐漸穩(wěn)定,事務(wù)日趨嫻熟,就會暴露出問題:
1、我們的知識能否經(jīng)得住時間考驗?
每種技能都有一個“學習曲線”和“保鮮期”,從基礎(chǔ)到熟練,再到精通,是一個從易到難的過程,學會容易,保持很難,學會了就能做事,能做事就可以完成任務(wù),就能勝任職位領(lǐng)到薪水,看似合情合理,但古訓說的好,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再簡單的東西,學會之后就不去管,時間久了都會模糊,比如我自己曾經(jīng)寫過的技術(shù)文,有些又忘了怎么用,知識就是需要不斷地咀嚼和回味,才能保持熟悉度,進而熟能生巧。
2、淺嘗輒止 OR 深入鉆研?
海量、重復、零散,這就是現(xiàn)在的信息呈現(xiàn)給我們的樣子,隨之而來的,是“碎片化”、“問題式”的學習方式,網(wǎng)絡(luò)搜索,口頭探討,再者,人們常常著力于一個知識點或某個應(yīng)用場景的交流和記錄,而缺少主動的深挖和拓展,所以,很容易成為井底之蛙,也很容易被誤導,會大大限制技術(shù)的施展空間,更不能說對其有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不少人常會抱怨技術(shù)實現(xiàn)的瓶頸,其實更多的是個人智慧的瓶頸,那些熱衷于深入鉆研的人,常會做出讓人嘖嘖稱贊的事情,研究成果也會被列為行業(yè)典范。當然,我們不可能遇到了問題就馬上去研究它的全部,那就走了另一個極端,探究到什么程度,需要自己拿捏,但探究本身絕對樂趣無窮,價值連城。
3、學習即是競爭力,努力即是幸福感。
還在讀書的時候,很多人就跟我說,如果選擇做技術(shù),就會面對知識的快速更新?lián)Q代,要不斷跟進,我不信,但現(xiàn)實不容我不信,因為技術(shù)的確是在不停地發(fā)展,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有在實踐中的不斷改進,也有一批富有工匠精神的人去開辟和不斷打磨,所以,技術(shù)總是在演進,各種提升效率的工具也應(yīng)運而生,就像有人發(fā)明火車、飛機一樣,故而,如果想不被同行甩在身后,就要堅持學習,這不僅是為了提升工作技能,如果你真的熱愛自己的工作,那么工作的成就感就能轉(zhuǎn)化為生活的幸福感,越學習越強大,越努力越幸福。
成長
對自己狠一點,不瞎忙,不虛度。
我們總喜歡制定計劃,卻不擅長完成計劃,找了很多時間管理和事務(wù)管理工具,最后卻發(fā)現(xiàn)最需要管理的是我們自己。執(zhí)行力不夠,意志力不夠,再簡單的事也無法完成。
有很多次,我爬上床想睡覺,但一躺下就不自覺地想一些事情,想那些懸而未決的事情,兩年前訂過的目標到現(xiàn)在還沒進展,這兩年都在干什么?也沒閑著,但總有幾件重要卻不緊急的事一直被擱淺,定計劃的時候都覺得時間非常充足,干勁十足,執(zhí)行時卻疲軟。
最終我想明白一個道理:
盲目地制定好看卻無法完成的目標是愚蠢的,分清事情的主次輕重,把生活過得緊湊而又從容,才是聰明的。
看似簡單的道理,迷茫過才更懂它的含義,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誘惑和瑣事,有些可做可不做,有些需要優(yōu)先做,有些可以延后做,但人的本性是傾向于更輕松的事情,于是,更多的時間被不重要的事所占據(jù),重要的事反而沒時間做,這是多數(shù)煩惱的根源,所以,強迫自己去完成最重要的事,才能有所成長,也才能讓自己更快樂。
多項選擇,平衡且不單一。
我身邊有這么兩類人,一類是剛畢業(yè)的職場新人,充滿激情和沖勁,住得離公司很近,每天早到晚走,想用最好的表現(xiàn)獲得大家的認可;另一類,已經(jīng)工作了幾年,但迫于經(jīng)濟、職場競爭和績效考核的層層壓力,同樣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甚至常常顧不上吃飯,也鮮有業(yè)余時間去做點別的事情。
我說他們是兩類人,其實是一類人,被某種強烈的情緒驅(qū)使,把幾乎全部的熱情都傾注在一件事情上,充實,有成績,但也略顯單調(diào),每每看到別人談?wù)撈渌虑?,都會問,你怎么那么有時間?其實時間是最公平的,每個人每天都是24個小時,把時間花在哪里,收獲就在哪里,很多人寧愿一直做“正事”,也不愿“浪費”半個小時去發(fā)展業(yè)余愛好,其實時間真的沒那么緊張,用在不同的地方就能發(fā)揮出不同的價值,分出來一部分,給自己多一種選擇,就能收獲多元化的自己。
團隊
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己。
程序員界有著這樣一句調(diào)侃,最討厭的事情是:自己寫文檔,自己寫注釋,別人不寫文檔,別人不寫注釋。
很明顯,有些事對大家都有好處,但誰都不太情愿做,任務(wù)來了卷起袖子就是干,但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就能發(fā)現(xiàn),有些東西具備共性,可以提取出來供自己或他人復用,有些東西可以更好地規(guī)劃和設(shè)計,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坑,有些東西可以提供給我們的上游或者下游,能使合作更順暢和高效,不幸的是,往往這些事情界限模糊,會被當做“臟活累活”,我們常常會心存僥幸地去猜測,應(yīng)該是這樣的,沒問題吧,但結(jié)果十有八九都會出問題,所以,為了他人,也為了自己,主動多做一些不是壞事。
統(tǒng)一至上。
“統(tǒng)一”是團隊最好的溝通方式,特別是需要多個人共同維護一個大項目的時候,每個人的工作都不再獨立,而是隨時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相互影響,但團隊里又都是一些個性鮮明、習慣不同的人,你的方式我不習慣怎么辦?我的寫法你不明白怎么辦?你的方法很好,我的方法也不錯,要怎么辦?
答案就是“統(tǒng)一”,這也是規(guī)范存在的意義,當然,規(guī)范不是一言堂,它不是任何個人的產(chǎn)物,而是團隊成員共同討論的結(jié)果,是從技術(shù)、業(yè)務(wù)、項目、應(yīng)用場景等方面綜合考量后的最佳方案,它出自每個成員,也會讓每個成員受益。
總要有人主動,一個就夠了。
上面有提過規(guī)范,對團隊有利的事情遠不止規(guī)范,使用什么框架、工具,怎樣的工作方式,怎樣能讓大家的經(jīng)驗和智慧聚集起來,成為團隊的寶藏,問題的解決方案等等,這就需要有人提出,有人分享,有人推廣,而不是每個人各自行事,不能指望每個人都主動,但只要有一個就夠了,所以,為什么不是你?
成本
把精力用在值得花費的事情上,多一些也不浪費,否則,再少也是奢侈。
我們時刻都在計算成本,走哪段路最短,哪種方式最省力,買哪家店的東西最劃算,時間成本、金錢成本、人力成本等等。
久而久之,我們形成一種習慣,只要是大成本的都不做,所以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哪些成本是值得的?
如果我今天遇到一個問題,有些麻煩,但我額外花了些時間做了另一件事情,以后遇到同類問題就可以輕松搞定,為什么不做?
如果我抽時間制作了一個工具,可以讓我的工作快好幾倍,為什么不做?
如果我抽時間把正在做的東西整理、歸類一下,可以減少維護和合作成本,不論是我還是團隊其他人都會覺得更清晰和更輕松,為什么不做?
如果我抽時間和上下游做更多溝通,以便對相互之間的需求更明確,可以減少每次合作中不必要的障礙和反復,為什么不做?
表面來看,這些事情跟手頭的事情都沒有直接關(guān)系,也會花一些額外的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些成本就是值得的。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先簡單弄一下吧,等以后有需要了再說”。我們常聽別人這么說,自己也經(jīng)常這樣說,但無數(shù)的事實證明,這是在挖坑,那些被簡單對待了的事情,往往都需要花第二次的成本去往更復雜的方向改進。
以前不理解為什么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難道明知道有錯還去做?后來才明白,這個對或錯不是站在單次事件去考量,而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考慮,如果一時偷懶,或者不具備相應(yīng)的經(jīng)驗和眼光,就會先挖坑再含淚填坑,出力不討好。
不確定性決定了永遠會有問題。
在一個集體里,每件事都跟很多人相關(guān),人和人之間的聯(lián)系像一張大網(wǎng)一樣展開,遠遠超出我們的掌控范圍,故而,雖然我們常期望依靠個人經(jīng)驗來降低工作成本,但結(jié)果往往令人氣餒——“不是好好的嗎?怎么又有問題?!”,“不是說好不再改嗎?怎么又改?”
我們希望一切都能固定下來,但到處都充滿不確定性,場景很復雜,人的想法和思維也極具偶然性,所以,沒問題都只是暫時的,隨時準備面對和解決問題才是常態(tài)。
從點到面,逐步完善。
我們常會面對這樣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遇到一個小問題A,追溯到相關(guān)責任人B,B給出了一個歷史遺留問題C,解決A很簡單,但如果要從根本上解決,就要解決C,但C的成本很大,所以,索性就先解決A,結(jié)果是,A不斷地出現(xiàn),不斷地被解決,而C一直存在。
那么C是否無解?當然有,怎么解決?答案就是:不要想一次把問題解決完,借鑒產(chǎn)品迭代的思想,將方案進行分解,逐步的拼湊和補充。比如,解決C,需要做A、B、D、E、F、G,現(xiàn)在A和B已經(jīng)做了,而且已經(jīng)錯了,那么就從D開始采用正確的做法,這樣保證了從D往后都是對的,有空閑或者正好要做AB相關(guān)的東西再把AB糾正過來,這樣就不需要因為成本大而擱置,也不需要糾結(jié)在做D的時候要不要重新做AB。
再大的拼圖都是從一個點開始,不論是從頭開始,還是中途發(fā)現(xiàn)的問題,都可以從某個點開始,逐步向全局擴散,而不是讓它成為前進的攔路虎。
裁決者
自己才是最終的裁決者,贏了自己就好。
以前總看別人寫“XX年記”,轉(zhuǎn)眼我也已經(jīng)工作四年,從新人到老鳥,改變了很多,認知,心態(tài),跟之前不同的是,這次不再自賣自夸,更多的是教訓和反思。
這一年我收獲了很多,看書、鍛煉、旅游、搬新房子、交新朋友,也失去了很多,工作方面的提升近乎停滯,沒有學習新東西,也沒有有價值的輸出和貢獻,所以,喜憂參半,欣喜中摻雜著挫敗感。
挫敗感帶來危機感,所以一次次失眠,我身在騰訊,享有著令人羨慕的福利,在通往高級工程師的路上邁進,但這能代表什么?沒有執(zhí)行的計劃,已經(jīng)失衡的生活,逐漸消失的激情,都在提醒著我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雖然如此,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海明威說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經(jīng)歷、思考、改進,這就是成長,也是人生得以豐富和厚重的基石。
標題定為鵝廠兩年記,因為文章主要內(nèi)容還是從工作中來,但有些東西已經(jīng)超出工作,我們總會給自己找目標,某個人,或某個地方,其實那些目標只是假想敵,別人的標準,別人的評價,都沒那么重要,每個人都是在跟自己賽跑,我們的成就和快樂只會忠于內(nèi)心。
有人說生活淡如水,也有人說生活亂如麻,其實它并不殘酷,也沒那么美好,它就是一張靜待書寫的白紙,你揮灑筆墨,它呈現(xiàn)色彩,只有持續(xù)前行,才能不斷超越。
還會不會有三年記呢?我不知道,也已不重要,追尋理想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找自己,知道了想要什么,心懷遠方,就有撥開迷霧的力量,不論在哪里都能找到方向,去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