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nèi)疫情進入了尾聲,這一波謠言與辟謠的斗爭也接近尾聲了。有一群人一直在社交媒體中默默努力。這群人不分年齡,不分職業(yè),不分地域的散布在我們周圍,用他們有且僅有的渠道去傳播他們認為正義、正確、值得讓大家知道的事情。他們就像是朋友圈中的“認知覺醒者”。
這群人有普遍的特征,他們接受了相對優(yōu)質(zhì)的教育,有相對開闊的閱歷和見識,有獨立思考的習(xí)慣,有一群崇拜他們的友人,也有良好的閱讀寫作習(xí)慣,能將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用嚴謹?shù)倪壿嫶?lián)在一起,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但是,大多情況下,“認知覺醒者”的論見,無一不是在熱點事件下對D, G,ZF的質(zhì)疑,甚至是譴責(zé)。
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驅(qū)動這些人作出這樣的行為?這樣做能換來什么?
我嘗試對驅(qū)動力進行歸因,粗淺的歸為以下2類原因吧:
原因1:見不得蠢人
現(xiàn)今,網(wǎng)絡(luò)信息受到主流媒體的篩選限制,很容易使人們被不客觀的風(fēng)向引導(dǎo),作出”一邊倒“的行為和判斷。絕大多數(shù)人沒有形成評定事件的原則和標準,容易隨大流的作出粗鄙的判斷。他們嘴里常出現(xiàn):”我聽說···””大家說····”“別人都說····”種種。對于熱點事件,他們只是想制造一些茶余飯后可以與人討論的話題,不追求深度和廣度,發(fā)表一些淺顯的見解,拋磚引玉,促進討論交流。這時候,“認知覺醒分子”就充當(dāng)了“老師“的角色,站出來糾正大家的錯誤,提醒大家進行獨立、深度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被嘈雜的無意義的討論左右。
這部分“認知覺醒者”,習(xí)慣了具有邏輯、嚴謹?shù)乃季S方式,無法忍受充斥于社交媒體里的粗鄙的見解。同時,“認知覺醒者”也對主流媒體一葉障目的做法深感不妥,群眾們?nèi)鄙俎q證的觀點讓他們難以接受,促使他們站出來說話。他們擺事實講道理,期待自己的聲音能喚起一部分人進一步的思考。這便是促使“認知覺醒者”行動的第一個動因。
原因2:正義感爆棚
第二種原因,是“認知覺醒分子”認為普通民眾不再需要“國之昌盛、人人幸福”的致幻劑了,相反,人們需要鎮(zhèn)靜劑。以冷靜應(yīng)對國內(nèi)外社會帶來的不友善。這種藥劑我DG不會給,只能由他們這樣見過世面的人,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來給。他們會盡力的挖掘海外網(wǎng)站中對事件發(fā)展過程分析中大家看不到的那一面,在確定這些對立面的事件確為真實發(fā)生之后,便轉(zhuǎn)發(fā)來自海外的,未經(jīng)我國主流媒體染指的信息給周邊的親朋好友。往往,所有被主流媒體倡導(dǎo)的根正苗紅的言行在他們看來都是掩耳盜鈴的行為,無需他們圣潔的手做進一步的宣傳。相反,他們更愿意做惡魔的代言人,把大家看不到的,社會、人性中最丑惡的一面公之于眾,讓大家看看周遭這黑得流油的社會,讓大家去自覺地擺脫黑暗環(huán)境的誤導(dǎo),希望每個人都能覺醒,并與他一起攜手團結(jié)走向光明。相比于第一種動因,抱有這種光復(fù)社會思想的認知覺醒分子更為堅定,更善于運用行動的力量,這時他們充當(dāng)?shù)氖恰备锩摺暗慕巧?/p>
但是,結(jié)果呢?
在“認知覺醒分子”持續(xù)努力之下,“人云亦云”的人依舊是那棵墻頭草,“沉睡的人”依舊選擇長眠。
為什么“認知覺醒分子”的付出,換不來的相應(yīng)的成果?
?1.? “認知覺醒分子”與其他人群依附的主流媒體之間的宣傳實力的懸殊。主流媒體充斥在每一個人的手機里、電視里、公眾場合的廣播和LED屏幕里。ZD深知當(dāng)個人混跡于一個群體中,他的判斷力、思考力、行動的道德性會有怎樣的變化,所以借助主流媒體傳播效力去傳遞有利于國家和政府統(tǒng)治的信息。冠之以“穩(wěn)定,為了發(fā)展,為了大家更好的明天”。像極了一個三十歲青年苦口婆心的家長,用上一代的價值觀去肆意度量子女的生活生存能力,去反復(fù)提醒子女的沖動行為將帶來的不良后果。你不能說ZD這個家長是錯的,但是她確實是做的不夠合適。
然而,就像年輕人永遠不聽老人言那般,“認知覺醒分子”要做聽話的人群中最特立獨行的骨干,他們聽到了時代的召喚,他們不會任意聽從ZF的指揮棒。
可是,“認知覺醒分子”們從主流媒體手上搶奪來的話語權(quán),卻發(fā)現(xiàn)傳播十分艱難,除去傳播渠道的限制,“認知覺醒分子”們遭遇的群眾的認知差異,才是最大的障礙。往往這個時候,認知覺醒分子會站在上帝的視角,斥責(zé)那些聽不進他們布道的人為:”ZF的狗腿“、”奴性“、“一群被洗腦成功的人“、”自食惡果的悲哀的人“。
由于每個人基于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原生家庭的不同、自己主動或被動接受的教育不同,會產(chǎn)生迥然不同的認知世界。每個人的行為都服從于這個認知世界的支配,不會贊同也不會參與到超出認知范圍以外的事情中。“認知覺醒分子”的認知比大多數(shù)人來得更開放、獨立,所以他們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但是反過來想,“認知覺醒分子”他們也無法接受另一個認知領(lǐng)域的觀點,拒絕對立群體的判斷。
“認知覺醒分子”以外那群人,看待“認知覺醒分子”也抱著同樣的心情。他們不贊賞認知覺醒者的行為,反而認為他們“太理想化“、”憤青“、”特立獨行的豬“、”不時時務(wù)“、”反動“、“問題青年“。
兩個對立面之間的認知范疇沒有交集,互不理解,造成了這條救贖之路需異常的困難、漫長。
如果他們真的有睜眼看世界的能力,如果他們真的想覺醒沉睡的人,他們可以做的比現(xiàn)在更好。我們自古將球“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當(dāng)”認知覺醒者“能意識到問題、能思考問題、能傳播問題時,他們需要也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找到更有力的途徑、集結(jié)更有洞見的伙伴、起到更大的作用。
然而,大多數(shù)“認知覺醒者“停留在認知層面,依舊生活在他厭惡的、唾棄的環(huán)境里,他們在充當(dāng)“認知覺醒分子”的同時,也同樣無法擺脫自己的現(xiàn)狀,繼續(xù)做著動嘴不動手的偽行動派。他們依舊在這個環(huán)境里被浸染著、憤怒著、壓抑著、悲憫著、期待著泄洪的槍響。
2. 相對于知性不一的認知覺醒者,另一部分認知覺醒者他們更為自我甚至是自私,他們認為愚人不能自救,不愿被救贖的人都應(yīng)該為自己的奴性買單,雪崩之下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他們只能自救了,只能去“現(xiàn)存世界里“找到適合他們的土壤生活。所以,這部分認知覺醒者出國了,移民了,在國外不受約束的發(fā)表著他們的言論,在海外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變成了魚缸外的魚。恭喜這部分人,不僅做知道了知行合一,做到了擺脫環(huán)境的束縛,也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長官”命運的主人“。我希望他們能活得開心自由,就像從來都沒有離開過魚缸里的魚一樣。不會再遇見欺騙、禁言、警告、壓制。
仔細想想,也許也只是“相對好一些”罷了。絕對完美的體制和社會就像絕對完美的人一樣是不存在的。事物是變化的,當(dāng)下看上去“未來不會好了”的東西,會有可能變好。當(dāng)下看來“猶如天堂的地方”也可能一夜傾覆。我們只能選擇,做適應(yīng)變化的人或者做一直逃避變化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