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做筆記要及時,當下的感觸當下的思考,翻到后面,有新的信息進來新的感悟涌現,前面的就淡了就沒感覺了就懶得再翻回去寫了。不隨時寫寫,到晚上簡書這里還是一片空白。
看到李笑來本周新文,講價格取決于需求的,的確,不愛上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單位需求感弱,有你沒你沒什么差,但這也是工作這么多年自己沒有好好規劃造成的,其實也可以說就是自己找來的:做個邊緣人,不想在單位太忙,因為業余還有好多想做的事。把這個思維用來看單位,其實什么人最被需要一目了然,就是像木生或者小蘭阿團這樣的,稅務日常工作太多瑣碎又復雜的問題,沒有人知道要怎么處理,懂理論懂實務最好又懂系統和軟件的人絕對是漩渦中心,什么人都需要你來做仲裁,當然代價就是你會很忙,有做不完的任務接不完的電話。感覺很明顯,剛群里看到個要咨詢稅務問題的,自己是躲著走的態度。
評論其實是早期寫作一個很好的載體,這個時候你默默無聞,寫的文章也沒價值甚沒可讀性,根本沒人來看來跟你互動。而評論區首先人流多,看到的人多自然有人跟你互動;其次對同一個主題評論,你也可以看到別人的觀點和表達,這是很好的學習;第三,真評論了你才發現自己有多么的詞不達意,就當做訓練文字功底吧。
發現一件事,干正事的時候習慣要開小差,無論是做什么,寫論文是,復習備考是,連看微信文章,上自己喜歡的課程也要,刷刷刷漫無目的,大把時間一晃而過…應該是專注力的問題
以前練跑步,跑五圈就覺得很多了,自從報了馬拉松,每天十公里都覺得只是及格線。用在寫作上,也可以沿用這種心態,有筆記俠的超詳細完整復述,有劍飛的寫作馬拉松,回過頭來,覺得每天一兩千字實在是太輕松了。想起來寫長文訓練也是秋葉推薦的。
日更:習慣隨時寫作的狀態,對幾千字沒有畏懼感,慢慢積淀想法,適時推出大文投稿,看得到自己的積累和進步,要注意簡單重復和刻意練習的區別。
已經浮躁到不止自己無法寫長文,連別人朋友圈里較長的文字都懶得看完,只是簡單點個贊。
每種興趣有各自適合的平臺和社群,如文字可以發在簡書,影評書評發豆瓣,拍照發lofter等,理財投資發雪球,還無法獨立成文就先寫日記筆記給自己看,或者用留言與人互動,不要一根筋就發在朋友圈,因為朋友圈和公眾號也有各自適合的類型。
快速閱讀→寫作→個人品牌,可以參考行動派這條課程鏈,培養自己的能力,有機會也去參加課程。
速度一快,習慣一改,有些改變是讓現在的你覺得不可思議的,比如廈深高鐵一通,早起又不怕辛苦的話深圳辦事可以當天來回。同理,早起+快速閱讀+寫作,一早起來讀完一本書,早上做完讀書筆記,中午下午繼續深化挖掘,晚上再整理,一個工作日的零碎時間就能完成一本書的閱讀和消化,而這些原本可能要一周一月甚至像現在的狀態永遠完不成,買書幾年還是新的。
計劃并不一定要持續累加,多到一定程度,也要清理一下緩存,不然反應都鈍了。
學習啊學習,工作啊工作,到一定程度,覺得出去玩太爽了就出去一下,玩夠了覺得學習工作太有必要了,就回來,張弛有度勞逸結合,有收入有開銷收支平衡,這就是生活的節奏。
培養專注力,改掉愛開小差的毛病,從少開微信少刷朋友圈開始。
比從化北,喜歡的你就直接去研究他模仿他,你要先達到他的高度才能超過他吧,慢慢演化出自己的東西。
彭小六的主題真的是看了就想收藏那種,點進去閱讀又寫得邏輯清晰圖文并茂,相當于會打扮吸引人又有內才留住人,并且有持續的原創作品來維持熱度,這個模式一定會有市場的,只是要大紅得看點運氣,他趕上簡書創建初期借助平臺的大風口飛到簡書一哥的位置。但是哪怕你沒遇到風口也沒關系,用股市話來說,只是你沒辦法連續漲停板翻倍,但是賺點合理利潤還是很輕松的,因為你能提供有價值的東西。話說回來,現在寫作的人越來越多,研究這些的也越來越多,你怎么脫穎而出?首先,真的有心往這個方向挖掘并堅持下來(很多只是心血來潮寫寫,不會沿著這個路徑一直堅持走下來),又寫得好的其實不多,看樓下大排長龍,到樓頂其實還是很寬松的,當然你自己也得能爬上去;其次,你要博采眾長又略高一籌,高可以高在挖掘更深度,整理更全面,說理更生動,形式更多樣,互動更頻繁,實踐更深入等等;再次,心態放平,經過上述兩輪,即使你不紅,你也一定有了一小群喜歡跟你互動跟你一起成長的粉絲,這已經很溫暖了,還有你的知識掌握程度已經比以前的純粹自學看看帖子高太多了,提升了自己找到了同伴,你就有足夠的動力繼續走下去,直到你真正出人頭地那一天。
今天做了個小區分:平時所思所想記錄在簡書,專業筆記分主題按日期記在有道云筆記,現有攝影和理財兩項,可以不定期更新,到周末再把本周的筆記好好整理消化下。平時以方便記錄方便為主,整理時以分類清晰方便查詢為準,先這樣做做看,適時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