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不敢把自己寫的文字叫做文章,因為我知道很大程度上我并不能給讀我文字的人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啟迪。坦率的講,我寫的所謂文字都是所謂的“自說自話”簡單的想法類型。
簡單的想法類型的文字說白了就是關乎一己心情的文字,沒有宏大歷史敘述的角度,更沒有實際解決問題的小技能具有的鞭辟入里的看法,有的只是“天氣不錯,心情不錯”,“天氣不好,心情也糟糕”,“天氣不好也不壞,心情是一般般”的心情隨筆類文字。
試問這樣的文字有啥用?大學的時候曾經度過一本書,是俄國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寫的,書名叫做《魚王》,其中前言里面有一段文字是說作者的寫作觀,大概是說在寫作品之前一定先問自己讀者能夠從自己的作品中了解到什么,自己有什么理由占用讀者寶貴的時間。曾經一度我也十分贊同這個創作觀,并且一定程度上也踐行這個創作觀,只是現在我發現了文字的另外一個維度……
大學時老師說,閑來沒事寫寫文字,不一定全部都發表,就當是寫給自己的,多年過去后,當自己回憶過去時會驚奇的發現“我曾經也能說出這么經典的話來呀”。老師的這種態度反映了寫文章的兩種緯度,一種是育人,一種是自娛。
育人的文章寫出來需要相當扎實的存貨,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沒有應有的閱歷積累,說真的還真的寫不出什么有深度的能夠育人的東西來。在這個領域技能性人才的實操類文字會更加有市場,因為這類文字是在實打實的教會人一種技能,相對來說有沒有學會都有一個比較實際的標準。
反觀自我,我就屬于寫文章的第二種了,心情小文一定程度上沒辦法形成共鳴,所以很容易顯得矯情。其實這些矯情的文字本來就不是拿出來在人前“顯擺”的。
有些文字就是寫給自己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