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之前看一個節目,里面談到應該是組織一個活動,活動中間可以插一個廣告,拍賣這個廣告,5w起拍,好像最后賣到了220w,而實際這個廣告正常也就值10w左右,那為什么能賣到220w呢?
這就不得不說這個主辦方的水平高超了,如果只是一個廣告的拍賣,別說220w了,再怎么宣傳也不值20w,而他宣傳從不說這個時間好,觀眾多這些詞,而是不停的講自己這個活動多么高大上,比如觀眾都是精英人士,主辦方非常有情懷,活動布置非常注重細節等等,給人營造一種活動非常高端的感受(實際不高端),而其中有且僅有一個廣告,要求廣告必須有創意,必須有水平等等,反而提了很多要求。
你說這些參與拍賣的企業傻嗎,越這樣越去買,當然不傻,開始確實沒人參與,結果主辦方提了一個更高層次的境界,說我們根本不是在進行廣告拍賣,而是提供一次機會,一次給企業在眾多精英眼中亮相的機會,你水平低這幾分鐘可能帶來10w的收益,水平高就可能帶來100w的收益,如果水平不夠,即使得到了機會,也是在眾人面前丟人,再次強調了這不是廣告拍賣,而是企業在為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定價。
這么說太狠了,一下子就火起來了,參與者不停的加價,最終220w拍賣出去。
這個現象說白了就是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想辦法吸引人而不是求人,想辦法提現價值而不是博取同情。
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情況,越是便宜越沒人買,越是貴買的人越多,這時候買方看中的往往不是商品的成本,而是商品的價值,這個價值不單單是使用價值,而是附帶了很多期望的價值,比如很多學生買iPhone不是為了用的好,很多學生經常去星巴克而不自己沖雀巢也不是因為星巴克好喝,而是想讓其他同學覺得他高級一些,但是這種行為放到上班的人眼里就不行了,因為星巴克級別不夠了,他們可能追求更高級的方式了。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之前網上看到的一個寶馬公司銷售人員的故事,里面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定價從來不是根據成本的,認為根據成本定價的,都不是寶馬想要的人。
歐美電影里面經常有這種鏡頭,瀕臨失敗時候,需要幫助的時候,經常靠一次震撼人心的演講翻盤,或者某個觸動心靈的行為;相反,中國電影里面經常看到的是求人場景是自己非常痛苦,非常委屈,不好意思說出口,對方主動幫他還要推脫半天,以彰顯道德的優越。估計這就是東西文化的差異,東方向來的幫弱者而不是幫正確的,西方人往往愿意幫助強者,幫助更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