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識林奕含,便是在新聞里知道了她的書,與她的離世。有人說,在中國,性教育話題是敏感的,是人人提及變臉色的。但是中國的性教育的缺失也是導致性侵未成年案不能改變,最可怕的是我們連真正的案發率都不知道。因為恥辱和輿論讓更多遭遇性侵的女孩不能發聲,讓環境給受害人留下更深的傷害。這些事到底離我們有多遠,很遠嗎?并不是,在我的周圍不只一位受害者在兒時遭遇過猥褻。但是這種記憶是在長大之后才越來越清晰的。很多人感覺奇怪為什么很久之前的事情,長大之后才越來越清晰,因為性認知是在人們長大之后才慢慢確立的。
? ? ? 文學是解脫人的一種方式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成為了一位作家,我是不是能更加準確地描述我的靈魂,我的向往,和我內心的柏拉圖式的愛情。但是我現在更加慶幸我沒有深入學習文學。因為天生敏感的人雖然有文學天賦,卻容易更加深陷其中迷失自我,如房思琪一樣,視文學為靈魂的人,往往卻在文學中更加受傷。文學從來都不是解脫人的方式。這五千年浩浩湯湯的,細膩的,甚至絕美的詩,情詩,愛國詩。哪一個不是歷經痛苦。“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我第一眼時便體會到詩人的痛苦,這種痛苦是詩人在細膩斟酌以后,把自己敏感的內心撕開來,一次次地嚼嚼才能寫出這種,穿越幾千年仍然能使人一眼便知道他有多苦的詩句。我相信林奕含的那句話,當你在書中感覺到痛苦的時候,那都是真的。
林奕含知道奈波爾他虐打他妻子的時候,心中有多麼地痛苦。因為奈波爾是一位文學家,因為他能寫出令全世界動容的句子,但是他的這些句子的靈感卻來自一些偷情的經歷,他一面認為性是惡心的,一面又需要快感帶給他靈感,這是一個多么荒唐的事情。所以她說,她恍然覺得不是學文學的人,而是文學辜負了她們。她細膩的心獻給了文學,但是文學也是為人性服務的產物。那里紙上美好,背后也有陰暗,因為這些是人性。是人生來能感受到痛苦,能感受到快樂,能“識百味”,但是唯獨有痛苦能讓文學熠熠生輝,因為痛苦帶給人的震撼是巨大的,不可磨滅的。
? ?所以年輕的女性不要學張愛玲,不要做一個太剔透太細膩的人。所以,我們要尊重的是林奕含的心,她獻出了一顆及其細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