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小說是累人的,長篇連載更是如此。
《大秦帝國》第二部看完,換換腦子。
找本暢銷書,不到兩小時,
看完。
再翻開一本,比第一本用時長一些,
看完。
一氣呵成,對作者和讀者,
同樣。
大概是所謂暢銷書的特點吧,
拽人飛速離開,小憩片刻,
像茶點時間。
“不弄得庸俗一點怎么能成功呢”
——《羅曼蒂克消亡史》
看過電影再看書,發現程耳是聰明的,
幾篇篇幅不長的小故事,蒙太奇式的順序安排,
貌似獨立卻又相互關聯,
精煉的描寫,氛圍的暈染,碎片化的語言,
MV畫面般的文字風格,
確實更適合鏡頭語言。
“她努力拼搏,力爭上游,最終卻未能擺脫往昔”
掙扎無用的宿命論,是心酸還是悲哀。
黑色幽默,程耳擅長的路數。
電影給人的回味感,轉換成文字,
仍是一種暗色氛圍。
“她是為了救丈夫才接近權貴,丈夫很快獲救,接下來她失去丈夫,不久自己又成為權貴”
生生不息,世事輪回,事事循環,
人,逃脫不了自然法則,
也沒辦法掙脫社會規則。
高貴冷傲的靈魂,
獨獨一個,不成高貴,
融入世間,難得高貴。
“你只要撞過一次大運,碰巧成功過一次,瞎子們就會永遠愛你。像小健這樣,甚至沒一個人敢說他畫得不好,就像皇帝的新衣。”
程耳其實適合做微博段子手,
140字的經典小品。
電影里每幀精致的畫面,是文藝滿溢的氣息,
哦,還有那創作特別的配樂,
配上“140文”,
或雞湯或毒舌或諷刺或墮落的影片質感,
到位了。
說實在的,我是真喜歡電影里的幾支音樂,它們對文字的呈現勝過鏡頭,比如《你在何處,我父》和《Take me to Shanghai》。
“每一個靈魂都是獨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過錯”
——《擺渡人》
這是一個很治愈的故事,
如果帶著冷靜理智的眼光看待它,
或許它還有那么一點點不合邏輯且結尾太美滿。
一個女孩在尋找生父的旅途上,火車撞擊,她死了。
女兒的靈魂在她的靈魂擺渡人引領下,
要穿過荒原,
要沖破惡魔們的魔爪,
跋山涉水,提防危險,前往靈魂的安歇處。
“你的心里越陰郁,夜晚也就越黑暗”
人死之后,會發生什么,
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想過。
如果真有擺渡人陪伴,還好不孤單。
心,是什么樣子,在漂泊的時候,便會經歷這些樣子,
迪倫的恐懼、膽小、憤怒、慌張,
當它們成為具象的景物和天氣,
是那么有危險性。
“他看到那些自私的靈魂說謊、欺騙、浪費上天賜予他們的生命,而這卻是他夢寐以求又求之不得的”
擺渡人無生無死,閱人無數,
看到那些說謊和欺騙,
為什么在思想深處還是會羨慕并想成為人,
就像白素貞寧愿拋棄千年修為,變成普通人。
因為真正的生命吧,
有生,有死,
有歡樂,有悲傷,
有熱愛,有憎恨,
強烈的情感,成為生命的熱度。
所以,擺渡人會羨慕,白娘娘會羨慕,
而我們,怎能浪費上天賜予的特權。
“他的年紀真的有那么大嗎?而對于一個思考和感知保持永恒狀態的靈魂來說,年齡又算什么呢?”
穿越生死,
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參透生死的秘密,很難,
擺渡人都不明白。
面對大山,面對陡峭的絕壁,
面對沼澤,面對能把靈魂拖入深淵的黑湖,
還有黑色可怖的蝙蝠,
那些在耳邊呼號著、要把你拽入地底、
讓你成為他們一員的惡魔,
當擁有勇氣和堅持,我們便能穿越荒原。
如果繼續抱有勇氣,再加上愛,
或許我們能了解一點生死的小秘密,
迪倫是這樣,崔斯坦也是這樣。
跨越界線,
進入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