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家王羲之因練字太專注,誤把墨汁當成蒜泥吃到嘴中;外國有物理學家牛頓沉迷于做實驗,把手表當做雞蛋丟進鍋里。
他們都不是聰穎過人的神童,但憑著對熱愛的工作極強的專注力,成就了非凡的事業。
誠如蒲松齡所說:“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p>
你是否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
?有點聲響就分神
?做事常常丟三落四
?寫作業磨磨蹭蹭,邊寫邊玩
?一件事沒做完,又去干別的事
?不注意細節,會做的題,卻因為粗心大意丟分
?上課不專心聽講、小動作多、常常東張西望或發呆……
孩子身上這些讓我們“頭疼”的毛病,其實都跟專注力不足有關。
大多數父母以為孩子是學習態度不認真,也想過各種招數懲罰,可總是不見效。其實,在孩子在學習上存在的諸多問題,看似是態度,究其根本,實際上是專注力不夠。
你是否注意過,自己的一些行為正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1、性子急
孩子正在拼拼圖,媽媽一看和參考圖不一致,急忙搶過來說:“你看,不是這樣的,快看看我怎么做?!北緛砗⒆诱趯P闹轮景醋约合敕ㄗ?,結果被父母一打擾,就喪失了興趣,去玩別的了。
焦慮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性子急的父母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情緒,孩子也變得遇事易急躁不安、不能冷靜下來專注于解決問題。
2、經常指責、碎碎念
當孩子調皮、或者做事不按自己意愿時,很多父母就會對孩子過于指責,念叨。指責會讓孩子產生緊張心理,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缺乏安全感;經常碎碎念讓孩子容易產生厭煩抵觸心理。
這兩種方式都會讓孩子變得情緒化,內心無法保持平和鎮定,所以做事的時候難以集中精神。
3、過度干擾、打擾
孩子正在地墊上自己玩的很投入,媽媽時不時地要把孩子拉過來噓寒問暖,“渴不渴,來喝點水”、“休息一會吧”……
過度的干預和打擾,不僅會讓孩子變得缺乏主見,感到茫然,也在無形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專注力,就是我們常說的注意力。對孩子來說,就是他們能在某個時間段內,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所有的感官都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孩子最基本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專注力將在人的一生不斷生成,并使智力得到發展。
從小培養兒童的專注力,不僅有助于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可以讓孩子長大后成為一個專注的人。要知道,在漫長的人生之路上,能夠把所有的時間、經歷和智慧凝聚到想干的事情上,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可貴的品質,更是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