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文狀元,一般人都能說出一個半個來,諸如文天祥、翁同龢、王維、楊慎、柳公權等名氣大的。但問起誰當過武狀元,估計多數人會張口結舌,好容易蹦出一個,也多半是蘇乞兒。
蘇乞兒是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并非是歷史上的武狀元。
武狀元同樣出自科舉制度,和文舉相對,稱為武舉或武科舉。武舉是專門為選拔武備人才而設置的科目。
其首創者就是我們的則天大帝。
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 )發布 “詔天下諸州宣教武 藝”,創立了武科取士制度。此后每年 由兵部主持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 ,考試合格的授予武職 。
武舉都考啥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那么爭奪武狀元,是否像評書、小說講的那樣打擂臺,拼個你死我活呢?
其實古代武舉從不比拼拳腳功夫,也沒有兩人直接對抗的環節。
唐朝武舉偏重于武藝,馬槍、馬射、步射、筒射、長垛、翹關(舉重)和負重都是考查的內容,此外還要看身材、言語。
宋代武舉在考試內容上,保留了唐代武舉的騎射和馬上武藝,并增加了刀、槍等兵器比試。規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 ,還要考查軍事策略,諸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及三韜六略等。提出了“以策對為去留,以弓馬為高下”的考核標準,策略優秀、武藝平平的可評為中上,武藝優秀、策略平平的只能評為中等。
元代統治者害怕老百姓造反,不許漢人練習武術,擺弄刀槍棍棒,自然不會有武舉。
明朝和宋朝一樣重文輕武,在武舉標準上也采用“以策對為去留,以弓馬為高下”。明弘治年間甚至規定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 。
滿清統治者自詡“弓矢定天下”,武舉在清朝也最為鼎盛。清朝武舉,先試馬、步射 , 之后比力氣 ,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前兩場都合格的才能考筆試 。
武狀元大全
誰是第一個武狀元呢?許多百科都把這頂桂冠戴在唐朝員半千頭上,員半千倒是個人物,不過他的確不是中國第一個武狀元。
唐朝武舉僅是由兵部主持的考試,還沒有殿試,考中了稱為武貢士,終唐一代,并沒有“武狀元”的說法。如果寬泛一點,把這些武貢士稱為“武狀元”,也無不可,但員半千連“武貢士”的身份也沒有。
員半千生于621年,武舉始于702年,他沒有參加過武舉考試。之所以張冠李戴,我估計他參加的大概是與軍事緊密相關的“軍謀宏遠堪任將帥”制科考試,制科屬于文舉。(下面的狀元圖表也把他列在第一,圖表來自網絡,有些錯誤,我未加改動)
大唐如果沒有武舉出身的郭子儀(武舉異等)力挽狂瀾,估計也就百年基業。從事功及官職來看,郭子儀當屬武狀元第一人。
宋朝才有了“武狀元”之設,第一個武狀元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的“武魁”薛奕(圖表中是郭璪)。
北宋時將武舉名列前茅者分為三甲,一甲第一名稱為武狀元,一甲第二名和第三名都稱為榜眼,意指榜上雙眼。直至南宋時才將一甲第二名稱為榜眼,而一甲第三名則另稱為探花。宋代武舉也由最初的閣試(省試 )、殿試發展到南宋形成了比試(資格試 )、解試 、省試 、殿試 四級考試程序 。
明代武職多半由世蔭承襲,加上由行伍起家者 ,武舉只是個補充形式 ,所以明代武舉出人不多。
清朝武舉的形式分為童、鄉、會、殿試四級,考中的人分別被稱為武童、武生、武舉人和武進士。殿試由皇帝欽定甲乙,一甲第一名武進士及第武狀元,第二名武進士為榜眼,第三名武進士為探花,其他武進士按成績分列二甲武進士、三甲武進士。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廷舉行了最后一科武舉,武魁張三甲也是中國最后一個武狀元。據傳“大俠霍元甲”曾和他交過手,張三甲只守不攻,僅過手兩招,霍元甲就甘拜下風。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義和拳不堪一擊,晚清政府醒悟到長矛大刀無法應付堅船利炮。1901年,清政府宣布:武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