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警示:從這幾天得審計來看,問題暴露出來比較多。特別是直營店方面庫存盤點問題、客戶對賬、現金問題等等,都是基礎問題,可見我們平常的工作做得不夠,或者是過于自信。對于目前這種情況,總部要求我們直營店自查、抽查、調查形成常態化,對于異常情況會及時進行處理,再三出問題的門店也要求店長、內勤重新回總公司學習或者調整。希望大家要重視起來。
2、老客戶下降分析:剛剛給大家發了份關于老客戶下降分析,目前整體雖有增長,但老客戶下降情況還是比較多,部分店還是重點客戶再下降,對于這些門店來說老客戶下降是致命的,因此請大家對照做出分析,提交到我這里來匯總,在明天下班前提交過來。
3、認知隧道和反應性思維: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可能會出現突發狀況。很多人面對突發狀況就蒙了,不知道該做什么,甚至錯誤行動。為什么突發事件會讓人失去理智?又該怎么正確應對呢?最近有本新書《高效的秘密》,作者是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暢銷書作家查爾斯·都希格。這本書里有一章,專門講到了人在面對突發情況時的心理狀態和應對策略,我給你轉述一下。面對突發事件,我們一般會陷入兩種思維誤區。第一種叫認知隧道,就是我們會過度地關注眼前或者手頭的事物,失去對注意力的掌控。那些最簡單、最明顯的刺激物,最能吸引我們。打個比方,我們的注意力就像一盞聚光燈,如果是在正常狀態下工作,大腦就會把注意力這盞聚光燈調暗,這樣一來可以節省大腦能耗。當突發事件來臨,聚光燈突然打開,它也不知道該照哪里,只能是慌亂地把光投在最明顯的刺激物上,當然那不是最好的選擇。第二個思維誤區是陷入反應性思維。熟悉的工作會讓我們形成反應性思維,比如每天開車上下班,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反應性思維。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節省大腦能耗,不用一直緊繃。但是反應性思維會把選擇權外包出去,讓習慣去操控我們的行為,所以在發生意外的那個瞬間,我們就會失去判斷力。那怎么才能避免這兩種思維陷阱呢?作者的建議是構建心智模型。所謂構建心智模型,就是在大腦中構建一個“正確的”圖景,當我們發現實際情況和我們腦中的圖景不匹配的時候,就能做出合適的反應。舉個例子,一位護士在醫院里路過一個保溫箱,看了一眼睡在里面的嬰兒,感覺哪里不對勁兒,就去找主治醫生。醫生給嬰兒做了一系列的檢查,發現這個孩子已經感染了化膿性細菌,再晚一會兒注射抗生素,可能就會死亡。這位護士是怎么知道嬰兒有問題的呢?她說自己的腦海當中有一張健康嬰兒的圖景,她無意中看到的那個嬰兒,不符合她腦海中健康嬰兒的樣子,所以她認為肯定有哪里不對。這個“健康嬰兒”的圖景,就是護士構建的心智模型。她習慣把自己期待看到的情景描繪成具體的圖像。這樣遇到突發情況,心智模型可以幫助她做出恰當的反應。那怎么構建心智模型呢?有一個方法,就是經常給自己講故事,不斷優化大腦中的場景,讓大腦中的場景變得具體。比如有個調查發現,職場中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有三個特征:第一是不反復做同類型的工作,每次參與新項目,都要和一些新同事合作,學習新技能。第二是更愿意參加早期階段的項目,因為這樣能接受更多的新信息。第三是健談,愿意和人們分享他們的想法。這三個特點,其實本質上都是在不斷構建和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型,把注意力的分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讓自己陷入一種自動化的狀態。所以,如果你想對工作細節更敏感,就可以想象自己坐在辦公桌前,應該看到什么,應該做什么,越具體越好。如果你想更好地傾聽孩子的想法,那就可以對孩子轉述,昨天吃晚飯時他對你說的話。如果你想提高注意力,避免分心,那你可以花時間設想你要做的事情,細節越多越好。這樣,你的頭腦里有了具體的場景,很容易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了。即便有突發狀況,你也能輕松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