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本周讀的內(nèi)容是七十六到七十八章的內(nèi)容,這幾章的核心內(nèi)容都在講“柔弱”。
七十六章第一句就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強大處下,柔弱處下。“柔弱勝剛強的思想,老子多次提到。這里的柔弱并不是指人的軟弱,字面意思的柔弱,而是老子的人生智慧。有句詩說”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百煉成鋼的硬漢最后也不得不成了纏繞的柔絲,當然這只是詩人發(fā)出的悲嘆。但也可知道剛強并不永遠都能堅強不倒;佛家也說”無欲則剛“,"無欲”就是內(nèi)心的柔軟與慈悲啊!
關(guān)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比如有些女生特別溫柔,像小白兔一樣的純潔無害;有一些女性領(lǐng)導者也是處處透露著作為女性柔的魅力的;一個智慧的妻子同樣也會是溫柔持家的;這樣的女性和女性管理者在生活中其實是比那些剽悍的女性更有優(yōu)勢的,她們用自己的柔,就可輕而易舉達到目的的。
在為人處事中“柔”的優(yōu)勢也很明顯,懂得變通的人總是比耿直,直腸子的人吃得開。自己并不是一個懂得“柔”的智慧的人,但有這樣的一個認識,也為時不晚;處處爭強好勝,展露鋒芒的人會在他們想不到的地方栽跟頭。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也。
七十七章論述“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統(tǒng)一的,在對立的矛盾中,都具有統(tǒng)一性。這一章的內(nèi)容體現(xiàn)了老子社會財富平均和人類平等的思想。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愛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用水的例子,再次說明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前面的章節(jié)中也說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世間最為柔弱的東西,但柔弱的水卻可以穿透堅硬的石頭。水表面上柔弱無力,卻有著世間最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柔中帶剛,弱中有強。而表現(xiàn)在國家與政治上,就是甘愿處于卑下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無論做人還是做管理,柔的智慧隨處可見。你愿意做一個柔中帶剛的智者還是莽撞耿直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