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愛——“愛”的方式和“愛”的回聲

一個男人跟老婆講,你是我的女人,因為我愛你,我不想讓你出去工作,你只要服務好我和孩子,你在家里休息就行了,對于這個女人來說,原來這就是愛,那對于這個男人來說,他表達愛的方式就是:我要控制你,我要對你負責任!如果這個女性她認可了,她認同了控制才是負責任,她也會對她的孩子用同樣控制的方式,同時她也會反過來對這個男人控制,既然認為控制是一種愛,那我也想要用這種方式來愛你,“你能不能晚上幾點鐘一定要回家,你能不能把所有的錢工資都上交給我…”;

一個媽媽打孩子,然后告訴孩子:媽媽打你是因為愛你!孩子在媽媽這里學到了:噢,原來打就是愛,暴力就是愛呀,有一天,孩子長大了,結婚了,如果他不去質疑什么是真正的愛,而認同了這種方式,那么他會用同樣暴力的方式傳遞給他的家人,當他想要表達愛時,無意識的選擇了暴力;

一個爸爸輔導孩子作業:“這么簡單的題說了多少遍你怎么還不會!你做個作業怎么這么慢!我怎么生了你這么個蠢貨,老子辛苦錢養你!你怎么連個學習也搞不好!!”然后,爸爸意味深長的告訴孩子:爸爸罵你那是為你好啊!這時候孩子學習到了:噢,原來對人好要用語言暴力!三十年后,孩子長成人了,“你這個老頭子,跟你說了多少遍了啊,這個藥是每天吃多少頓每頓吃多少片的,說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記不住!你怎么磨磨蹭蹭這么慢!你怎么這么邋遢!我怎么會攤上你這么樣子的老人……”

留心觀察身邊的人,我們看到過如此熟悉的場景嗎?我們給出去的愛全部都是:特殊的愛(有條件的愛);

我們愛對方,但后面都附加著條件:“媽媽愛你,但是希望你開心一點、乖一點,媽媽愛你,希望你學習好一點,媽媽愛你,希望你健康一點”,沒有哪個孩子能滿足媽媽一直開心、乖、優秀、健康的要求,換了任何一個成人也做不到!當孩子不乖、不開心、考得不好、生病的時候甚至都不敢告訴媽媽,孩子會認為,我告訴了媽媽、媽媽就不愛我了;

當我們給的愛背后全是條件,對方滿足不了條件的時候,這個“愛”立馬就轉變成了“恨”:我對我的孩子很憤怒!因為他不聽我的話,因為他總是不開心,因為他學習不努力,因為他總是生病!

當我們對著大山喊:我愛你!大山給我們的回應一定是:我愛你,愛你,愛你……大山一定不會回應我恨你,我們現在發出的每一個聲音(言行舉止),都會有“回聲”,只是“回聲”的時間線不同,有的可能三秒鐘回應,有的可能會三年回應,有的可能要三十年回應,有的甚至沒有回應;我們期望收到的回報要比我們付出的好,但我們卻接受不了他用我們曾對他的態度對我們;

當我們睜開了內在的心眼,就會看見人們的行為都是顛倒的!我們成為什么樣子就在傳遞什么,而別人也會從我們身上學習到我們所傳遞的那個樣子,無論我們想不想教都已經在教了;

你今天發出去的聲音來自哪里呢?你有質疑過你相信的愛再往下傳遞嗎?

未來你想收到什么樣的“回聲”,此刻就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吧。

~“關于愛”學習感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