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6日,星期三,離高考還有41天。今天一直都是陰陰的,從一早上都在醞釀著一場大雨。
肖老師心里頭也在醞釀著一場大雨。
就在離高考還有40來天的緊張備考日子里,班里兩個學生,卻肆無忌憚地談起了戀愛。這真是大大地突破了肖老師的底線。高三的這個時候,有點談戀愛的跡象,一般老師都能理解,但是,肆無忌憚,稍不注意兩人就跑樓梯間摟在了一起,還動不動被高三的老師當場發現,這也太過分了。簡直無法無天。肖老師憑多年的工作經驗知道,一是這個時候談戀愛,對他們自己的高考一般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多少學生因此高考備考分心,最終高考掉鏈子;二是,班里有一對明目張膽的人在談戀愛,對整體風氣會造成很壞的影響,大家都處于緊張的備考之中,卻有人在身邊談戀愛,這很是影響整體的備考心態。這對肖老師而言,絕對無法接受!
而1班是整個年級的尖子班,1班學生出現這種問題,絕對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一旦其他學生也受此影響,絕對是罪過!
而之所以有這種擔心,不是沒有理由,因為在最初找這對熱戀的中的女孩子談心時,她就直言說:班里其他學生談戀愛你都不管,憑什么只管我啊!
這讓肖老師很是崩潰。
因為在1班還真有其他學生談戀愛,這算是1班的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吧,女生小好,從高二一開始,就與2班的一個男生,一直來保持著戀愛關系。具體表現是,這個女生在心理上情感上,無法離開2班那位大叔叔一樣的知心暖男。他們倆個還是當初在高一時互相走到了一起,當時應該是兩人前后座,時間久了便無話不談,尤其女生小好,她內心總有許多需要向男生傾訴的東西,而這個男生年齡上大她一兩歲,性格很是溫和,個子很高,做人厚道,是班里的大班長,人緣也很好,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心理依賴對象。
小好當時心里有很多苦,一是她覺得自己學習很累很累,雖然成績也不錯,但她總覺得這么苦這么累好不值得,而且仍然覺得自己有很多東西并不是真懂真會,這讓她很是苦惱,而大男孩兒為此常常寬慰她;二是小好和自己的媽媽關系總是搞不好,兩個人會動不動就吵起來,真是相生相克的一對母女,這讓小好的心理很是難受,情緒也常常因此起伏波動,而大男孩兒總會給她非常好的勸慰與開導,在男孩兒這里,她能感受到一種遠遠勝于爸爸媽媽的那份關愛;三是小好一直身體比較弱,好像還有點甲亢,可能也是這方面的因素,她也因此常常情緒不穩,而大男孩兒也因為自己身體素質的問題,幾乎天天服中藥,兩人還真有點同病相憐的味道;四是,大男孩兒一向包容穩重,給人很強的安全感與依賴感,別說女生,即使男生都愿意跟他相處,而大男孩兒對人也常常是無私幫助,尤其在學習上,他總能展現出一種非常好的合作相助的精神,從來對來向他請教問題的同學傾情相助;后來我還了解,大男孩兒的內心深處也是脆弱的,只是外在里他從來不表現,他在童年的時候,親生母親離他而去,他的姑姑便一直充當著母親的角色,一家人心知肚明,但誰都不曾當面說破此事,大男孩兒便在這樣的家庭里幸福快樂知趣懂事地成長著,但他的內心總是表現得不自信,他常常有深深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尤其是在他考試中會表現出來,比如,每次考試,他會的題總是拿不住分,他總想考好,可是一到考場上就會犯各種低級的錯誤。
這對情緒不穩、心理脆弱、學習苦累的小好來說,真的是一種很好的依靠,兩人進入高二之后,分在了不同的班里,但兩人的戀情便發展得很迅猛了,天天都要見上一面,假期間每天都要打很長的電話,小好與父母的關系也越來越不好,情緒也常常有很大波動,叛逆心越來越重,一度與父母關系搞得很僵。大男孩兒家長也感覺出了異樣,覺得這不是個事!中間做了種種工作,但我們也深知,面對這種情況,任何強行的做法都是沒有用的,孩子內心有情感的缺,這種缺在某一個時候,得到了填補,他們會牢牢抓著不放,這便是人們所說的戀愛。
他們之間是真正的戀愛么?很多人說是。
而在我看來,這不是真正的互相愛慕而產生的美好愉悅的情感。而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情感依賴,這種依賴,更多是為了填補自己內心不知何時在家庭中而產生的情感空缺,造成這種情感空缺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比如,有的人是童年不幸,父母離異,造成孩子親情缺失,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就特別容易早戀,其實他們不是早戀,是太想尋找那個缺失的父愛或母愛,父母造成的情感空洞,造成內心對愛的索取,一旦遇到時機與合適的對象,這種空洞便伸出了鎖鏈,牢牢拴住對方,而這尤其對女孩子來說,她們更容易主動出手。他們的這種關系,在他們當時一定是美好的,但這種美好的感情常常伴隨著情感糾纏,一方無度地施于愛,一放無度地索取愛,時間長了,便會出問題,當然這種問題是要到以后去驗證的。再比如,從小嬌生慣養的孩子,尤其女孩子,她們從小對父母施予的愛不懂珍惜,只知道一味索取那份親情與關愛,而不懂得回報,長大后若稍有人限制,她們就會抵觸耍賴,以為別人要剝奪她們自認為本就應該屬于自己的愛,她們內心同樣也會形成一個愛的空洞,以至于這類孩子也很容易成為愛的尋覓者,因為她們情緒波動更大,更容易覺得別人都對不起她,她需要別人對她一味的施予愛,如果一旦發現了這么一個人,她就會抓著牢牢不放,被抓的這個人起初會感覺非常幸福,因為他會覺得自己活在別人的愛中,其實,別人愛他的目的,是從他身上找到一種可以填補自己內心情感空缺的愛,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出發點。直到有一天,那個被愛者會發現,那個深愛著自己的女孩子,會讓自己痛苦不堪,因為自己不管怎么做,對方都感到不滿意,對方的父母已經感受到了這一點了,他自己只是一個新的替代者。
當然,如果兩個孩子家庭都有問題,那么兩個孩子更容易走到一起,他們走到一起,潛意識中結下同盟:一起反抗這個操蛋的家,反抗這兩對操蛋的父母。這樣家庭的孩子,別說是異性孩子,同性的孩子都能走到一起去!
許多早戀的孩子多數沒有善終,倒是那些兩人真正平平淡淡地相戀,沒有那么多互訴委屈,以此尋找心理的平衡的戀愛,兩人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情趣,兩人共同學習,是真正互相吸引的戀愛,平靜的戀愛,常常白頭偕老,傳為佳話,多數那種只是心靈空缺的填補式的戀愛,常常傳為他人飯后的談資,讓人回憶一下青春的苦澀與短暫的甜美罷了。
1班現在這一對戀愛者,也有著幾乎同樣的問題:
女孩子是家里獨生女,從小嬌生慣養,是爸爸的掌上明珠,真是寵得不像樣!媽媽可就悲催了,在女兒眼中幾乎毫無地位,動不動處于被女兒訓斥的狀態,女孩兒對媽媽幾乎沒有尊重。從我的系統論思想來說,這個家庭里的序位關系是錯亂的:
正常的家庭里面,是講究序位的:一定是爸爸媽媽,然后才是孩子,這里面是有階級的,不是平行的平等的,但在這個家庭里,女兒的地位是高于爸爸媽媽的,其態度、言辭,都像是家里的最高長者一樣,是家中的女皇,而媽媽的地位處于最下。這樣的家庭里,孩子的心態一定是有問題的,至于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這種局面,當然首先問題是出在父母身上,因為父母自身的某種因素,爸爸無比地寵溺女兒,媽媽因為某種自身的因素,甘愿放棄一個母親的尊嚴,他們自身的因素,自然與他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所以說,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
一段看似美好的戀情,背后常常是一段可能很辛酸的往事。正是那份辛酸,才促使孩子們去尋求并牢牢抓住那個可以平衡心理空缺的人。所謂的愛情,常常有著不為人知的動因。
如果愛情就是純粹的愛情,那將是一件無比美妙的事。
但愛情常常伴隨著非愛情的因素,于是,在很多人的愛情中,常常充滿著糾結、痛苦與怨恨。
做為老師,當然不可能去解決早戀的孩子的家庭問題,何況他們的家庭問題也不是我們的工作范疇。
但總不能讓他們這么肆無忌憚下去吧,該敲打還得敲打。
首先把兩人自動調在一起的座位給調開,把男孩兒調到最后排角落里去。這下女孩兒不愿意了,直接找肖老師抗議:你不能這樣對待他呀,他在那后面,要是看不見怎么辦,要是聽不見怎么辦,你這樣太不公平了,而且你這樣公開,那讓我們多丟人啊,我不活了, 我要跳樓啊!
男孩子的表現一向綿綿軟軟,但強勢的女孩子就是喜歡!不但喜歡,還要保護!
這個被爸爸無比寵愛的女生,像對待自己媽媽一樣,對待很像自己媽媽的肖老師。
被爸爸無比寵愛的女生,內在里排擠掉了媽媽,繼承了父親的男性力量,失去了媽媽女性的溫柔與賢良,因此,她對那個個性軟軟的男生,自然也是一種主動的出擊,因為那是自己的小貓咪,怎么能容忍別的人去碰,她會像霸占爸爸一樣霸占著那個男生,任何人不得干涉!之所以找到這個男生,恰恰是在交往中發現,這個男生會像自己的爸爸一樣,對自己無比的包容、寵愛。
從某個意義上說,很多人找情侶,女人找的就是父親,男人找的就是娘,那個潛在的娘。許多資源夫妻都會有這點感覺的:自己的老婆與自己媽媽越來越像了,雖然兩個人總是和不來;自己的老公與自己的爸爸越來越像了,說不清到底是哪里像,但就是感覺像。
許多早戀,更是如此。
這對班內戀與那對跨班戀,何其相象啊。
弱女戀暖男,生活就是這么充滿戲劇性。戲劇性就得有戲劇沖突,生活中多少的糾結扯蛋的婚姻與家庭,就是這種組合,多少人要么是免強地過著,多少人也為此痛苦著,而其中的孩子也因此有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性情。
然而在2班,也有一對班內戀,這對班內戀,據說開始的更早,而這一對稍微不同的是,男孩兒對家庭有著極強的叛逆性,而女孩兒好像還好,男孩兒特別需要女孩兒的安慰,這對戀情之所以被我發現,還是高三上學期的事,一天晚自習,校警巡邏發現,一對小男女正在一個無人的走廊摟著啃呢,被校警逮個正著,直接送到了德育處,德育處自然迅速通報到我這里,由我來處理。
正所謂每一對早戀的孩子背后,常常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因為那份來自家庭的辛酸,讓他們內心產生一種愛的空缺,他們的戀情常常不是真正的戀情,常常只是一種對愛的空缺的填補,那種填補是讓人癡迷的,是美味無比的,是索取無度的。
針對這對早戀的孩子,我下面分七個部分來表述:
一
孩子高二的時候,或者更早的時候,就已開始了早戀,喜歡上了同班的一個并不是很漂亮的女生。兩個孩子學習都還不錯,并不是那些玩世不恭、不愛學習的孩子。也許,曾經的一天,因為家庭的某些問題,男孩內心有點難受,有些委屈,而作為同班同學,或者作為同桌,難免進行些安慰、交流,女孩深深地同情他,并時常開導他。愛情這個東西就是這樣,你給我一點點喜悅與同情,我回報給你一點點稍微多點的同樣的喜悅,可能是一句暖心的話,可能是一件小小的禮物,可能是一次更久的傾訴,但每一次,兩個人都從對方那里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愛、幫助、安慰、快樂,漸漸無法離開,時常想在一起,漸漸想要擁有對方,戀愛就這么地生長了。
幾乎一切早戀的孩子,都首先在內心深處有一個缺失,而這個缺失,讓自己感受到了難受、痛苦、焦灼,以至于他想去填補,想尋求平衡,尋找安慰,而如果,此時,有一個人以溫柔的、關愛的、安慰的、理解的、同情的方式,走進他的內心,一旦打開了心門,放其進來,他就會產生深深的依戀。而那個在他最無助時,最容易走進其心門的人,往往會是個女人,如果是個年齡大的,他會有一種找到媽媽的感覺,他內心深處很想喊她一聲“媽”,如果這個女人是同齡,那就是愛的萌生——此時的愛,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愛情,而是自己內心深處心靈情感缺失的最佳填補物、平衡物,兩人并不是基于共同的志趣,共同的愛好,而是起于一方對另一方的同情、安慰、幫助,而另一方感受到了心靈傷痛的治愈、撫慰,進而麻醉、沉迷,而另一方即安慰者(女方)漸漸感受到了自己從中得到的對他人的價值、意義,漸漸兩人的交往中,各有更多的收獲,情感的收獲、價值感的收獲——各自從對方那里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情感體驗與價值體驗——戀愛從此不可自拔了。雖然這種戀愛里,并沒有愛慕,沒有共同的志趣,但這往往就是早戀的初始階段:一方對另一方的心理依戀,以此尋求心理的情感療救。
戀愛是自私的,一但擁有,便不想離舍,便想要控制:男孩會受不了女孩兒再與別的男孩有更多來往,這可是自己心理得以平衡的根本啊——自己的痛苦、委屈都要靠她來消彌,自己的幸福、快樂都要靠她來賜予,她是陽光、她是雨露、她是溫暖的春風、她是自己生命與生機不可離開的氧。
而女孩兒呢?只是一個同情者、安慰者、好心幫助者,從安撫男孩的過程中,她感受到了自己對別人的價值與意義、快樂與幸福,但好像內心深處并不需要對他有所依賴,她只是一個快樂的幸福滿滿、富有同情的善良女孩兒,她只是好心好意地同情、關懷、幫助,她就像天使一樣,天真、爛漫、快樂,像小鳥一樣快樂的飛翔、鳴唱,正好讓孤獨、愁苦、彷徨的人聽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麗與幸福,于是這個感受到幸福的人便天天要來,天天要聽,天天要見。而女孩并不只是對他才飛翔才鳴唱,她本來就是自由的,只是一不小心被喜歡她的人、需要她的人,給捕~獲~了;雖然她也感受到了被捕獲后的快樂,但她更想自由,因為她本來就自由!
男孩兒,當然就無法淡定了,早已被女孩治愈的心靈,反因為女孩而重又波動不寧起來,只是原來的波動原于自己的家庭,而這時的波動更多地源于女孩兒,而家庭的問題并未消除,隨時還會產生,隨時還需女孩的安慰,而女孩卻現在隨時會有離開自己的可能,自己突然發現,女孩并不受自己控制,這簡直要了命了!
男孩子,要抓狂了!可他內心的焦慮、不安、痛苦,還能向誰說呢?向家人?根本不可能!向那個女孩兒?更幾乎不可能!向老師?向同學?他發現,自己的新痛舊痛一重又一重,已再無人可訴!
他,要崩潰了!他開始莫名其妙地、毫無征兆地爆炸:突然發起脾氣,突然雙手拍案,突然狂躁不安。靜下來后,他又后悔,自己怎么變成這樣了?怎么會這么失態呢?但,他根本無法控制自己。他理性時極其清醒,非常懂事,有禮貌,學習也很能專著,但當他突然狂躁時便完全換了一個人一樣。
二
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就像控制不住自己起伏嚴重的成績一樣。
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成績起伏,就像控制不住那個自己心理依戀的女孩兒一樣。
他控制不住自己心理依戀的女孩兒,就像控制不住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媽媽一樣。
他太想控制自己的媽媽了,你無法想你他有一個什么樣的媽媽:
那是一個永遠只會指責不停、嘮叨不停、憤怒不停、報怨不停、懷疑不停、敏感不停的媽媽,
那是一個把所有精力、所有期望、所有情感都灌注到兒子身上的媽媽,
那是一個從小被父親孩子的外公強硬管理、甚至家暴、逼迫、而充滿反抗意識的媽媽,
那是一個曾經逃過父親逼婚、一人只身廣州拼打事業、后來成家、又放棄事業專門相夫教子的媽媽,
那是一個事業放棄、一心為家、夫妻失和、丈夫逃離、兒子躲避的媽媽,
那是一個與孩子爺爺奶奶完全格格不入、視若仇敵、經常與公公婆婆讓孩子選邊站隊的媽媽,
那是一個除了兒子再無所依靠、無助、無力、敏感、脆弱的媽媽,
那是一個公公不痛、婆婆不愛、親爹親娘不親、丈夫遠離、兒子厭煩的媽媽,
那是一個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活,純粹是為了兒子而活的媽媽,
那是一個如果兒子不成功自己就徹底感到失敗、感到沒有活下去的價值與意義的媽媽。
那是一個讓兒子根本無法感受到家庭溫暖、母親慈愛的媽媽。
兒子,這個男孩,只想離開家,只想逃避,如果不逃避,幾乎只有無休止的挨罵:
稍微不滿意就受指責,改得太快了說你不真誠,改得太慢了說你不認真,百般不對,百般不是,百般不知所措。
兒子,這個男孩,多么渴望有人關愛,有人安慰,有人撫慰。
而,一個女孩出于同情、出于同學友誼,給予他寬慰、安慰、理解、傾訴。
他,深深地依戀上了她。
她,感受到了自己對他的價值與意義,感受到了一種無從體驗過的幸福與喜悅。
三
男孩兒唯一想做的,就是控制。
控制這份難得的幸福,控制帶給自己幸福與心靈安慰的女孩兒。
只有控制,才不會失去。
他發現,他無法控制。越控制,她越想遠離,心越難寧。
他想控制,控制自己的媽媽,控制她不要再發脾氣,控制她能講點道理。
他發現,他無法控制。越控制,媽媽脾氣越大,爭吵越多。
他想控制,控制自己的成績,控制成績不要像過山車一樣大起大落。
他發現,他無法控制。越控制,考得越差。
他想控制,控制自己的心態,控制心態能夠平靜,不要波動焦躁。
他發現,他無法控制。越控制,越焦躁。
他想控制,控制自己的活法,控制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愿望去活,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樣子。
他發現,他無法控制。越控制,障礙越多。
他的一切都是失控的!
他時常感到迷茫無措,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根本不敢想像未來的生活。
他越想控制的東西,就越是控制不住,局面就越會變得更糟。
他越是控制不住,他越害怕失去,害怕波動,害怕一切不穩定的局面,甚至害怕班里學生說話,害怕一切影響自己盡情的事物。
他的心,有時會承受不了絲毫的挫折、不順,稍有些問題,他就焦躁不安。
他的心,好像什么都容不得,什么都承受不下。
尤其容不下母親任何一絲的責怪。但又必須每天面對。
他唯一覺得感受到安慰的就是每兩周才回家一次,在學校住校的日子,是他全部人生中最平靜最快樂的日子。他害怕每一次回家。
四
然而,
母親,對于男孩來說,是一種無可回避的痛。
多少次他問:
為什么我會有一個這樣的媽?
為什么我會生在這樣的一個家?
為什么她不能像別人的媽媽那樣溫柔、慈愛?
為什么她不能對我有一點點的體量與關懷?
面對媽媽對自己常常不切實際、無限高標準的要求,常常毫無來由的指責,常常抓住一點點錯誤就要不停地責罵,他多少次地抗爭,多少次地辯駁,多少次地憤怒,多少次地冷戰,最終都以強勢的媽媽獲勝、以自己委屈懦弱地敗退而告終,男孩兒漸漸在家里不再陽光,其實好像也從沒陽光過。媽媽逼著自己無休止地學習,絕對不允許看電視打游戲,可是越是逼迫,就越是不想學習,寧可白白地坐在那里裝樣子,也決不看進一個字;媽媽逼著自己學鋼琴,學繪畫,自己根本感受不到絲毫的樂趣,全是痛苦。對于媽媽,他漸漸地形成了兩個策略:一是抗爭,爭吵;二是逃避,盡可能地不回家。但這兩個策略幾乎都無法徹底執行,多年的經歷早已證明,抗爭無效;逃避呢?自己畢竟是個孩子,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假期總得要回家呀。漸漸地他找到了第三種:應付,爭執不過就逃避,逃避不過就應付,就假裝妥協,漸漸地,孩子在強勢的母親那里,活出了一副懦弱的樣子——表面上唯唯喏喏,心里面根本不予合作,裝著的是滿滿的憤怒、委屈。
他只是個孩子,他渴望溫暖的家,渴望媽媽的愛。
但面對媽媽的這種愛,他實在承受不起,他常常懷疑,媽媽根本就不會愛,或者就根本沒有愛!
不知何時,他的內心就有一個空洞,愛的空洞,這個空洞里,時時吹出陰冷的風,周身寒徹,無處可逃。
哪個老師能體量到孩子正在經受的痛苦與煎熬?
孩子向誰傾訴心中的委屈與痛苦?
心里冷得像冰窟。
而在老師、同學、朋友面前,還要表現出一個正常人的樣子。
孩子畢竟是個孩子,他也常常反省,是不是自己真的很不好,才讓媽媽如此的生氣?
他不斷地努力,很是知道學習,但他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做,無論自己學習有多好,好像都無法讓媽媽滿意,因為媽媽要求的是,讓自己必須最好,必須考上清華、北大!
孩子徹底不想干了!徹底不想學了!
每個生命都必然地接納自己的生命來源:父親母親。只有這樣,才會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每一個孩子從一出生,在潛意識深處就有一句話:我要榮耀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要報答他們,我要回報他們,他們是我生命的締造者,只有報答他們,我們才會心理平衡。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父母痛苦不幸,而自己卻能活好自己的身體、活好自己的生命、活好自己的生活、活好自己的財富。這里面有著對父母深深的愛的平衡。
但是,突然有一天,孩子發現:給自己生命的那個人,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要求,自己根本無法承受,無法回報,無法平衡,孩子會怎么辦?
如果有一個人對我們自己,無條件地愛,無條件地給予,無條件地付出,為我們做出過巨大的犧牲,我們會怎么辦?我們會回報,如果無法回報呢?我們會很不安,會深懷愧疚。深懷愧疚之后還是無法回報呢?我們會拒絕接受。只有拒絕接受對方對我們的愛,對我們的付出,我們心理才會稍稍安穩。這就是愛的平衡。
同理,孩子幾乎永遠無條件地愛著父母,父母也不斷地給孩子自己最愛的東西,如最好的禮物、最好的飲食、最好的衣服,最高的渴望與要求,這都是父母愛的表現,但當孩子無法接納無法承受無法回報這種愛時,他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拒絕,以求心理的平衡——于是有人說這叫叛逆。
拒絕父母的愛的最好辦法是什么?
曾經我們喜歡一個人,那個人對我們很好,他送給我們很多很珍貴的禮物,而我們會想著回報,可漸漸無法回報,我們漸漸選擇拒絕,可我們拒絕卻遭到對方指責,我們會漸漸產生厭惡,厭惡對方的最簡單方法是什么?是毀掉那個人送給我們的禮物。
而孩子是什么?孩子就是父母送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生命。當孩子拒絕進而厭惡父母的愛時,最簡單最易做的就是,毀掉自己——搞壞自己的學習、搞壞自己的身體、搞壞自己的品行、搞壞自己的生命,以此,孩子心理上會覺得:我都這樣了,你們可以消停了吧,你們可以不再給我愛了吧,你們可以不用再讓我回報什么了吧,我可以不欠你們什么了吧,至少我可以不再欠你們那么多了吧?
這一層層的邏輯,好像很復雜,卻也如此的簡單。
愛,就是這樣在痛苦中尋求平衡,在平衡中尋求心安。
人便在這種盲目的愛、愚癡的愛中,掙扎、求索。
而孩子哪能明白這一切呢?只是這么盲目地愛著,掙扎著,痛苦糾結著。
孩子對父母的反抗,并不是真的反抗父母,而是反抗父母對自己的愛,那份自己無法回報的愛!
五
然而,
這還不是讓男孩兒更感到崩潰的事情!
更讓孩子無法理解、無法承受的是,爺爺奶奶與媽媽之間的戰爭:那是一種人格撕裂的痛!
孩子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后來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孩子對爺爺奶奶有著很深很深的愛,然而,他無論如何無法理解,兩方同樣給自己生命、給自己最無私愛的人,怎么會有那么大的怨恨!
媽媽看不慣爺爺奶奶的許多行為作法與思想觀念,同樣爺爺奶奶也無法接納媽媽的行為與思想觀念,完全地格格不入,這種親人間的戰爭,讓孩子幾乎精神崩潰,媽媽與爺爺奶奶常常互相輪流地背著對方,向自己訴說著對對方的種種不滿,甚至讓自己選邊站隊,讓孩子評判誰對誰錯,讓孩子說,你最愛的是誰!孩子簡直要精神分裂。他的內心無論如何無法理解、無法接受、也無法允許那些給自己生命的人,那些自己最愛的人,那些最愛自己的人之間互相詆毀、謾罵、指責、爭吵。然后,他們又分頭找自己訴說著不滿與委屈。
兩方親人之間的爭吵,永遠會最終落在自己的頭上,他們都以愛自己的名義,針鋒相對地吵,爸爸躲起來了,而自己常常無處可躲,無力可躲。
每個孩子乃至每個生命,必須只有通過接納與自己有生命血緣關系的人、給予自己生命的人,并與之關系和諧,才能讓自己的生命和諧,才能讓自己的生命充滿力量。當一個生命,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源頭,充滿著種種憤怒、委屈、怨恨,這個生命會強烈地懷疑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就像一個社會組織,或一個發家致富的人,他曾經是通過殺人放火、打家劫舍、走私販毒等等黑惡手段立足于社會,那么這個組織或這個人的內心深處,就會時時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因為他的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潛在的意識在涌動:我是不合理的、我是不合法的,我的存在是不正當的。
一個孩子一個生命更是這樣,他的生命源頭充滿了爭執、埋怨、指責,就是在不斷地傳達一個信息:那些給我生命的人,其中有一方過得很痛苦、很委屈、很不幸,他們互相指責著對方的錯誤,如果自己認同了任何一方的錯誤,就意味著是對自己生命的否定,但兩方給自己生命的人,卻非要讓自己確認其中一方是錯誤的,這就等于逼著孩子否定自己的生命之源,否定自己的生命。
孩子常常深深地思索:難道我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一個錯誤?我本來就不該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怎么能心安?怎么會不狂躁、抑郁、彷徨?他怎么可能會活出生命的力量?
不僅如此,
他發現,那一對直接給自己生命的稱為“爸爸”和“媽媽”的兩個人,天天形如陌路!他們之間根本沒有愛,沒有溫情!
那“我”算什么?
“我”只能是他們倆人之間的一個錯誤!一個完全多余的人!
六
孩子多少次跪問蒼天:到底讓我怎么做?我到底怎么做才能讓你,讓你們滿意?才能讓你們幸福?
孩子,你無論怎么做,你的媽媽都不會滿意!你的爺爺奶奶你的爸爸都不會幸福,因為他們的不幸,他們的痛苦,與你沒有半毛錢關系!那是他們幾十年、一輩子的人生經歷、生命體驗所決定的,那是他們命運的選擇,他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經歷了你無法感知的太多的苦難,太多的委屈,太多的不堪,他們從來都不曾感受過什么是幸福,孩子,他們無法為你活出幸福的典范——夫妻恩愛、家人和睦、性情和善。
你必須接受,無可改變!
你只需靜下心來,好好地看一看,在這個家里,你根本不是那個最可憐的人!
比如你的媽媽。
爸爸從這個家庭里逃離了,偶爾回家,夫妻情感明存實亡。
爺爺奶奶從來不接納不喜歡這個兒媳婦,一見面幾乎就是戰爭。
外公外婆從小對母親就是嚴厲,一味的嚴厲,從來沒有對女兒真正地尊重過。
媽媽年輕時,外公包辦婚姻,媽媽逃離。
為證明自己的能力,媽媽獨自在陌生的城市拼打,歷盡艱辛。
與爸爸結婚后,在外公的勸說下,放棄自己的事業,相夫教子。
她,是這個家里,真正感受不到一點親情、一點溫情的人,外無經濟養身,內無精神可依,她甚至都沒有幾個朋友。
她說,要不是為了兒子,早就要和爸爸離婚了。她現在,純粹是為了孩子,才犧牲自己所有的幸福、所有的追求,她才如此地忍耐、忍耐、忍耐。
她在這種忍耐中,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的力量與支持,她每次的指責、批評、生氣,幾乎都是用盡了自己全部的力氣。
這是她表達愛的唯一的方式。她只有用全部的力量表達她對孩子的關愛,表達對孩子的要求,我覺得這樣才能表現出她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她早已不會溫柔地、柔和地、慈愛地表達對孩子的愛了,因為她經歷了太多的不幸、太多的抗爭、太多的委屈、大多的憤怒。她對孩子的愛,每一次都只能全力的、聲撕力竭地表達,聲間小了、柔和了,她怕孩子感受不到,她怕引不起孩子重視,她太怕被忽略了,她這悲子不斷地被人忽略!如果連孩子都要忽略自己,那還怎么再活下去,她只有聲撕力竭!
是母親的命運,決定了,母親只能選擇這種愛的表達方式!
否則,她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
孩子,這就是母親的命運。
你得接受,有一種母愛的表達方式叫指責、謾罵與怒吼,而這種母愛的表達方式不是母親故意為之,而是母親的生命經歷生命體驗決定的。這個母親經歷過怎樣的童年、怎樣的青春、怎樣的婚姻,承受過怎樣的痛苦,你無法知曉,無法感受,但她的生命歷程決定了她的思維模式、溝通模式、情感表達模式,不是她故意要用這種模式,而是自己的生命經歷逼迫她只能用這種模式才覺得最安全最有用最體現她對孩子的愛。
媽媽永遠只會用自己善長的方式來表達愛,媽媽不幸只善長這種方式表達愛。
母親這樣愛孩子,是因為母親只會也只能這樣愛!盲目愚昧執著的愛!只有這樣,才覺得心安!
那個天下最可憐最委屈最無助最崩潰的人,根本不是你,而是你的母親,一個只會用指責、謾罵、怒吼的母親,是多么的悲哀、不幸,內心是多么的無助脆弱,生命是多么的缺乏安全感!童年成長的經歷,不幸的婚姻生活,對外公的反抗與屈從,對事業的放棄,這一切的一切,讓她內心早已失去了平衡,她早已無法正常地表達愛,她一切愛的表達,都無形中摻雜進了濃重的焦慮、委屈、失望、痛苦與不幸。
孩子,你能理解這樣的母親嗎?是她的命運把她推到了這一步啊,她幾乎沒得選擇!她早已把這一切活成了自己的生命模式!假如有一天,媽媽對你完全變個樣子,溫柔慈愛寬容平和,孩子,那可能是個更危險的信號。
接納、允許母親,因為她的命運決定了她只會這樣只能這樣,你所做的就帶著一份尊重,尊重,就是不去改變,不去控制,尊重媽媽的人生經歷,尊重媽媽的生命模式、表達模式、愛的模式,接納、允許并尊重她只能這樣,那是她近五十年的生命所決定的,不是你所能改變的。
當你看到媽媽聲撕力竭、歇斯底里的時候,你試著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她:她是那么的可憐、可悲。
當你懷著接納、允許、尊重的心態去看待時,你的心自然會闊大許多,你的憤怒自然會平息許多。
那是媽媽的命運,那是她的人生經歷決定的,無論她怎么樣的對我們指責,有一點是個不可回避的事實:她給了我們生命。就從這一點上來說,她無可替代,她無可更改!
做為孩子,對于母親,唯一可做的,就是不去控制,不去改變,而是調轉身體,朝向自己的未來,活好自己,活好當下!
七
孩子永遠是家庭的鏡子。孩子的表現是父母關系的生動闡釋。
有人說,孩子是復印件,父母是原件,復印件如果錯了,我們應當先改哪里呢?
孩子早戀了。但孩子是沒有錯的。
一個孩子怎么會有錯呢?他的心理是父母有意無意埋下的種子。那顆潛意識的種子在貧瘠的心靈土壤里畸形地長大,長得歪歪扭扭,如同懸崖邊的樹!
孩子的生命、性格、心理、情緒是父母造就的。父母也必然造就了孩子的命運。父母早已把自己的生命基因與性格基因、心理基因遺傳給了孩子,孩子又在父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暗示中或有意或無意地選擇、揚棄,從而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生命。
愛孩子,唯一的辦法是,為孩子活出幸福的典范,而不是用一種痛苦的方式,要孩子為自己活出幸福。
我是很用心地寫了這個案例,就想說明一個問題:
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
一對早戀孩子的背后,常常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孩子只是在最不合時宜的時候,找到了最適合自己情感平衡與生命溫暖的方法,那是一種獨特的遇見——迷茫的心靈為之一開,從此肆無忌憚,害怕失去。
只是高考的壓力讓所有人的都把這份青澀的遇見視為仇敵。除非做好地下活動。只需忍個四十余天,你們就可以盡情地在陽光下活動了。
然而,悲哀就在于,內心情感的空缺,讓他們不敢有一絲的放棄,這種“愛”的力量超越了高考的壓力。
晚上大雨稍停,空氣中還彌漫著雨星,飯后打著小傘,在校園的花徑上慢行:
細雨花徑支傘行
葉上水滑有蟲聲
池中蓮葉玉珠靜
一枝花笑滿樹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