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是王維審老師“覺者為師”系列圖書的第二本,延續《尋找不一樣的教育》的風格。收錄了已發表的涉及教育困惑的幾十篇隨筆,這些隨筆深入淺出,為困惑中的老師指明發展的方向。

每天讀一個小時左右,我用了約兩周的時間讀完。感興趣的部分讀得仔細,不感興趣的匆匆而過。每次讀我都拿出筆記本,精彩的地方記下來,像那些讀書名家學習,不動筆墨不讀書,桌上放一個筆記本,邊讀邊記,讀完此書筆記本上記了十幾頁。突然有一個想法,以后是不是可以在電腦上做筆記,那樣豈不更快。

回到這本書,簡單說說我的閱讀感受。王老師的每篇文章都不是太長,我愛讀這樣的文章,用兩三千字的篇幅講清一個道理,簡潔,深刻,讓人回味長久。

王老師在書中談了很多老師們困惑的問題。如:一線老師怎樣進行教科研?怎樣搞好師生關系?怎樣愛學生?怎么對待學生?特別是差生。怎樣搞好課堂教學?怎樣更好的成長?等等。我最關注的是閱讀與寫作話題,所以這方面的內容我讀得很認真。在我印象中王老師在讀書方面可能不如徐飛老師那樣讀海量的圖書,但是他非常會寫,發表了千余篇文章,他有什么神奇的辦法?我非常好奇。王老師毫無隱瞞地在書中給出了答案。

在自序中,他說,“對于我來說,教育行為和思想的日漸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就歸于持續不斷的教育寫作。”教育寫作有什么意義呢?他說,“一是可以去掉教師身上的匠氣、俗氣,二是可以讓教師的心靈變得澄明、清澈,三是可以讓教師對自我有一種靜謐的梳理與關照,四是可以讓教師靈魂最豐饒的部分得以深度開墾。”寫作就是與自己對話,匆匆行在教育路上二十年了,可以說讀了不少書,但很少展開對話,與自己,與作者,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思想的流動。而寫作可以讓人靜下來,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緒,防止把自己的大腦變成別人的跑馬場。

反思,是教師寫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對教師成長最有力的工具。“一個教師是否愿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能否形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教師能不能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也就決定了教師專業發展之路到底能夠走多遠。”

怎樣進行反思呢?深度反思的一個重要的工具是“追問”。自我追問讓他的教育教學反思更為審慎和深入。

在一次叫不學生名字的尷尬中,他不斷地追問自己,思考了很多問題,追問使這件事情綻放了教育的光彩。“追問,是一種自覺的尋找,向更深處漫溯的尋找。”“習慣了追問的我,總會把每一個教育元素進行一次徹底的追問。”

追問,逢事多問一個為什么,在不斷地追問中我們的思考會向縱深發展。

怎樣讀書?他說,“書是別人寫的,但是你必須讀出自己來。”否則,“一個失去自我的人,即使讀書再多也不會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甚至還可以說,沒有自我的閱讀,會讓人變得慌亂而不知所措。”王老師這不是批評我嗎!以前我就是這樣的,現在我正在尋找自己。“讀書是要讀別人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在書中找到自己生活的說明、解釋和論證,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讀書是吸收,更重要的是產出——寫作。教育寫作更能衡量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水平。

王老師認為教師的專業化寫作大概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問題化寫作、專題化寫作和主題化寫作。

最初是問題化寫作,遇到什么寫什么。漸漸地他養成了自我發現和自我批判的習慣。在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發現缺憾和漏洞,經過對教育問題的深度反思,完成了教師行為自我維護和修復。養成了一種有意義的堅持,為精神世界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和勇氣。

我現在需要的是學習問題化寫作,通過寫作完善自己的教育生活。在此基礎上再學習更深層的寫作。

王老師的這本書內容很多,現在學著寫讀書筆記,僅談這幾點,以后還要重新閱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