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臭不要臉的”羅胖在其得到專欄《邏輯思維》里討論了三個人對于美聯航毆打乘客原因的不同看法。
先簡要回顧一下美聯航事件:2017.04.09美聯航一架飛機因為機票超售,而航空公司又有4名機組人員需要搭乘飛機,在詢問有沒人愿意自動下飛機但沒有人愿意后,采取了電腦隨機抽選4名乘客,強制讓其下飛機,結果其中一位華裔拒絕并反抗,機場保安就動手了,導致這名乘客受傷。
剛好在聽羅胖的音頻之前我也聽了萬維剛老師針對美聯航一事的看法,萬維剛老師認為包括美聯航在內的美國航空公司的服務體驗這幾十年內直線下滑,主要原因是機票價格戰,物美價廉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是不會同時存在的(如果有,那就是在其他地方多了成本),美聯航的服務滑落到這般地步,主要原因就是機票價格下滑,一分錢一分貨,廉價機票就不要期望不可能有極致體驗了;與此同時,美國長途旅行就只有飛機,不像我們大天朝還有高鐵;再加上每個乘客每年飛的次數也不多,中位數也就是一年兩次,建立不了什么品牌忠誠度;最后乘客一年就飛那么一兩回,在飛機上也就那么幾個小時,對于服務要求也就不高了。
因而,選機票肯定是哪家便宜選哪家,這也導致了美國航空服務下滑如此之快,當然也不得不承認,美聯航這次是締造了“新的服務水平 ”。
然后羅胖又講了李子旸老師的觀點,認為美聯航這次毆打乘客的原因是員工持股占比過高——也就是員工才是美聯航的實際控制人,1994年美聯航公司領導將公司55%的股份拿了出來分給員工,認為員工持股后就會更加努力工作,然而這種情況導致員工工會話語權過高,員工非但沒有更努力工作,反而一直要求漲工資,不贊同的CEO就換下去,變成了大鍋飯等等;這次出現毆打乘客的起因,也就是美聯航自家公司的員工要坐飛機,才要上了飛機的乘客下飛機嘛,而不是顧客是上帝,顧客先走,員工坐下一趟飛機。所以在美聯航,員工滿意才是第一位的,顧客才不是上帝呢。
最后,羅胖又說了王煜全的看法,美聯航的這次的事件,可能非但不是墮落反而沒準是一種進步的表現。因為美國相比是一個高度自動化的社會,各種自動化技術的普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讓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們的勞動技能不需要提高了,“這些人,剛好聰明到能操作機器和嫻熟紙上作業,又剛好笨到能無奈接受所有那些比較差的工作”。現在反過來看美聯航事件,美聯航是一家大型航空公司,背后全都是自動化技術,機票超售是由電腦和大數據決定的;對于自愿下去的人給多少補償/優惠,也是電腦和大數據決定的;無人愿意自動下飛機,如何抽取人讓其強行下去,也是電腦和大數據決定的,法律也是允許的。那什么時候會用到人呢?就是拖人下去的那個環節,機場保安都是社會底層,各種素質不高(并不是所有的保安都是會彈古箏會說外語的),所以才發生了打人和虐待乘客的行為。這個事件的本質就是美國自動化社會進程中的一個bug,而且就趕人下飛機一事來說,美國每年有4w名乘客被趕下飛機,而美聯航也不是最多的,西南航空去年趕下去15k乘客,是美聯航的兩倍。
王煜全的角度出發,隨著自動化進程的推進,電腦和大數據可以篩選出軟柿子捏,挑出那些更容易接受安排的乘客。
說這些觀點就是為了證明,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得到不同的解釋,這些解釋沒有優劣之分,也可以都同時接受。回過頭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也應當試著從多個角度去看一件事或者問題,看到的不僅不會亂七八糟,反而會讓一件事情更加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