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br>
早上刷空間的時候看到很久沒動靜的人發了這句話,下面附的是她微信公號的二維碼。
于是就有點心潮澎湃。
(一)
那時的移動網絡剛剛興起,還沒有所謂的3G網,也沒有智能手機。在手機上用2G網聊QQ,發出去一條消息就得刷新一次網頁。
那時候韓寒和郭敬明的影響如日中天,高中生和大學生都籠罩在他們的光輝下,并兵分兩派,互相鄙視。
那時候騰訊有一個叫做手機美文榜的東西,上榜的人將會成為空間紅人的存在,沒上榜的人們也會因為這一點聯結產生交流和友誼。
那時候的空間很熱鬧。有一群人在空間很專注很認真地寫文,辛辣的,諷刺的,憂郁的,抖機靈的,詩情畫意的,沉重的……而文字題材簡直到了俯拾即是令人發指的地步:無論是炒一盤辣椒肉還是看到一抹天邊的云彩,都有好心得可抒發。同時這群人也在相當認真專注地讀別人的文章,評論欣賞別人的文章,成立網絡文學社,興辦電子雜志……思考與表達是他們都認可的事情。
雖然這些都是在QQ空間,可那個時代在互聯網的文字史上被默認為——博客時代。彼時的QQ空間也的確是按照博客的定位打造的。
(二)
在那個時代見遇了許許多多不一樣的人,但多僅止于空間互覽互鑒互評的“神交”。
有風一樣叛逆放飛自我的少年少女;有熱愛生活,文字心靈都很溫暖干凈的大姐姐;有眼光犀利文字潑辣喜歡柳永的帥姐姐(或是妹紙);有以詩為槍執筆天涯的文俠;有“只身返深巷,不必問仙蹤”的絕俗奇女子;有窮于世而工于詩的漢子。
無論之前或之后是怎樣的,彼時的這群人都活得像一段純凈的傳奇——我熱愛,我虔誠,我爭取,或放棄,我思考,我表達,我就是我呀。特別特別干凈,特別特別有姿態,也特別特別有自己。
堅持選擇用文字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思考的點點滴滴,這本身意味著一種不妥協,提醒生活也提醒自己——我從未被湮沒。
(三)
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這群人慢慢淡出了空間。
文俠大學畢業后忙于工作,不發文了,偶爾拍一張照片曬曬自己做的菜,陡然變成了會做菜的暖男。
寫詩的人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臻g里再不見一首舊時的詩作。
大姐姐們工作了,結婚了,有孩子了。偶爾一點動態,吐槽一下,或曬自己的寶寶。
叛逆的少年少女們,也都不在了。
抽時間去逛了很多舊人的空間,發現只有那位只身返深巷的女子仍舊持續著當年的狀態,且似乎在深巷里越走越遠,越走越逼仄,越走越成癡,越走越瘋魔,越走越純粹,越來越不似俗世食煙火之人。世俗如我,只剩下慚愧,或有疼惜。
那個帥帥的姐姐(或是妹紙)在知乎活躍過一段時間,后來久久地銷聲匿跡,直到今天早上發布了文章起始的那句話。
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四)
博客時代是相當小的,小到如果不是身處其間地參與過,就根本無法感知到它的存在。在博客時代,寫字也更容易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表現。
新媒體時代到來之前,博客時代就日漸式微,新媒體的到來使得寫字開始變得有價值。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移動互聯網的今天,新媒體時代對于大眾的影響也遠遠高于博客時代。可是,對比起來,這個相對大一點的時代讓人感覺并不是那么的有血肉。
追熱點,表觀點是多數新媒體文的基本特征,大家急于去觀摩這個世界,評論這個世界,用這樣那樣的邏輯表達自己高高低低的見解,對比于博客時代大家觀摩自我、觀摩身邊的生活而言這似乎是意味著一種成長,但是否更多的又是一種疏漏呢?
沒有人再去關注一份辣椒燒肉里的“也無風雨也無晴”,沒有人再去想自己家院子里的大槐樹被砍了有什么值得唏噓的……也許有人會說這些是矯情,可在我眼中,這明明是藝術化的生活,是瑣碎乏味的生活里英雄主義最優雅的表現方式。正如尼采所說,只有作為審美現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遠有充分理由的。只有作為審美現象,生存和世界才是值得被由衷贊美的。
而現在,人們到了晚上,或許連自己剛剛吃了飯什么都忘了,卻依然忘不了天涯海角的另一端誰跟誰要離婚,誰出軌了誰,新晉的紅人出了什么好笑的、值得挖掘一番做做文章的事,以及談談某個階級的焦慮……這種文字中自我的缺失是因為寫字的人成長了,變得理性了嗎?還是因為在這個過于快速的時代,文字中情感的流露實在太過奢侈也太過無用,寫字的人需要去關注這些存在于大眾視野里的事?大部分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讀者,也需要這樣的文字填補空白,也只能有這樣的文字填補空白,也沒空用其他的文字填補空白。
用一對詞語去描述博客時代和新媒體時代,前者是雋永,后者是熱辣。
沒有指責的意思,只是一種比較。雖然不善于追熱點,畢竟筆者也是一枚新媒體文的寫手了。
(五)
某個小時代,再也不回來。
每個小時代,都再也不回來。
因為還沒讀到過對那個時代的緬懷之辭,自己心里卻一直感懷,就潦草寫了這篇文,作為微薄的紀念,或是祭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