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者追求一個中庸的狀態,很多人對中庸其實不甚了解。那用一個更通俗的說法,我覺得就是從容。“從容者,自然也、自在也”。想要從容就要做到“無不宜”,做什么都對的感覺估計就像玩德州撲克的上風期,拿什么牌都中,而做到“無不宜”了,就是你的人生何時都是上風期,那叫一個爽快。只是做到“無不宜”的前面是“人不違其性”,你得先知道你的性,如何知道,就是誠。“人之誠,由用溯體,由外返本者也。誠之,指有行也”。這里就告訴你了,誠是要通過做事情來展現的。從外面的誠看到你本來的性。只有通過不斷的實驗才能找到你的性。你還沒有找到性的時候,你總是知道你是不是喜歡,是不是難受,是不是糾結、不開心。你會討厭吃飯睡覺么?不會,這些就是人類共有的性,是普遍大眾的。而每一個獨立的人則有他自己與眾不同的性。比如齊白石,他就是喜歡畫畫,那在畫畫的領域里,他是不是就是一個從容的狀態?而且就是能比其他人做的好。
而當你隱隱約約知道了一點性的時候,你要去確定他,如何確定呢?把誠做得更精細一點。“修養者,自粗入精、自末達本”,就跟我練內家拳,最開始我是體會不到肩胛骨在動的,現在就能體會到了。開始時,我的身體是麻木的,后來可以感受到練的時候什么地方麻,痛等等。體會的越來越細致,最后就能體會到體內的氣在規律的游走。對于我們所學的一切東西都是這樣一個過程。學投資,你一開始就知道有股票,房產等等,而等你挑了一個深入研究了發現,怎么這一個里面還有那么多的名堂。由粗入精的過程也是一個篩選的過程,讓你知道對于自己什么才是合適的。所以我們在上學時浪費了多少時間學了那么多無用的細節。總體而言,就是喜歡的多做一點,不喜歡的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就干脆不要碰。把你的大好時光用在你覺得明性上,而你最終總會知道什么叫從容,
從容就是不慌張,不焦慮,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傷感,不會因種種突發事件而不知所措,甚至是對于死亡,因為你知道死之前做的事都值了。怎么樣才叫值呢,按照自己覺得值的方式。你的心中沒有一絲的怨言與后悔與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