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主要內容來自于斯波朗迪所著的專業投機原理。
很少有人會注意自己的心理架構,你的信念以及你所持有這些信念的理由,它們將決定你的行為,你的信念體系曾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你如何生活。
道德,它是一種價值觀,它將引導你的抉擇與行為。就個人而言,它決定你應該如何生活。
18世紀以來,大多數的哲學家都很輕視財富,或許他們是因為厭惡工作的知識分子,因此也很貧窮。據說馬克思的母親曾經這樣說過:如果卡爾能夠停止討論資本而實際去賺一點兒,那就好了。當然了,馬克思有一位贊助者,那就是恩格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恩格斯的父親是一位富有制造商,他在資金上支持了自己的兒子與馬克思。盧梭和康德也是如此,盧梭是環保主義與福利國家的倡導者,康德則是主張利他主義。
還有少數的哲學家和知識分子主張創造財富是一種良好的行為,最重的人物就是亞當-斯密與約翰-洛克。
財富是善還是惡?誰對誰錯?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我們應該以現實為起點來看一看,一般人的看法又是什么樣的?
人類都痛恨貧窮,我們通過工作來避免貧窮,唯一的問題是我們應該采用什么方法來避免貧窮而追求富足?對一般人來說,這并不是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避免貧窮的方法有四種:1、福利。就是國家給予我們每個人的福利,2、以偷竊或其他不合法的方式來獲取財富,3、繼承。4、辛勤的工作,這也是一般的方法。
辛勤的工作并不能保證成功,但是它通常代表一種最低的安全感。所有的人都偏愛富足而討厭貧窮,追求財富是一種普遍重要而且美妙的事情。大多數人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上,賺取一定的收入,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追求財富是男人的普遍欲望,并借此吸引女人,以往,女人希望嫁給成功的男人,目前社會的形態已經發生改變,許多女人也有自己的事業,并在財務上協助家庭,但他們仍然偏愛有錢有勢的男人,至少是經濟不差的男人。
接下來沖突更加顯現,自利或是利他從最初的哲學源頭就有兩種不同的認識,現實的情況呢?好多問題的答案,無關乎邏輯和誤解,而是在于意識形態與心理的架構。
自利并不代表你必須犧牲他人的利益,它不代表你必須傷害他人,更不代表你可以為了自身利益而剝削他人。它真正的含義是你有權利為自己而生存,你沒有義務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因為任何理由而被奴役。
關于利他主義,艾恩-蘭德在所著的:“”哲學,誰需要他”一書中有這樣的評論:利他主義的基本原則是:人類沒有權利為自己而生存,服務他人是生存的唯一目的,自我犧牲是最高的道德、德性與價值。它代表的是:當任何人需要你協助時,你有義務提供你的生命。問題在于你是否有義務提供你所擁有的每一塊錢,直到你也成為一個流浪漢。生命的意義不應該因為他人的需要而受到奴役。如果你決定幫助某個人,這很好,可是這應該被稱為慈善,而不是義務。
這里告訴我們賺錢是一種健康而正確的善行,而不是利他主義所提倡的賺錢負有罪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