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8至20170729河合隼雄《孩子與惡》
第一章《惡與創造》
大人們設定的所謂“善惡的標準”,真是想怎么說就怎么說。
很多連本人都“不知道怎么搞的”事情,還真不能斷定它就毫無意義。
“惡”也可以作為通向自立的一個契機。
作為自立的反抗,不一定總是直接針對父母的,可以是針對纏繞著自己的環境、要把自己吞進去的什么東西。
人和急劇變化時,其背后一定有著形形色色的“死”的形式在起作用。
在這個世界上,能完全排除危險成分并且很有意義的事情,好像不太多。
第二章《惡究竟是什么?》
在神學中就形成了一個“惡是善的欠缺”這樣的理論。
至善的神為什么要創造出惡呢?
惡是存在之否定或者生命之否定。
破壞規約就意味著打亂群體秩序,危害群體的存續,只能是惡……這正是人的不可思議之處,明知不可行,偏要去行。
惡的誘惑、惡的魅力
首先不得不承認“人類的心靈”具有破壞性,具有惡的傾向。
惡盡管有著萬千面相,但總存在這么一種“關系的解體”。
惡,過了分寸就具有無法挽回的破壞性。
充分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人的限度,認識到這一點,對與孩子建立健康的關系是很有用的。
第三章《偷竊》
在心里,閃過了一種奇妙的全新的感覺,像是生滿了倒鉤、惡毒又痛苦的感覺。也就是說,我終于在父親面前有了一種優越感。有一瞬間,我對父親的不知覺感到了一種蔑視。——《德米安》
孩子們無意識地感覺到了“規矩”的必要性,用這種行為向大人提起訴求。
要想成為一個真正愛好和平的人,小的時候反倒要玩一些殺啊、砍啊的游戲,捏死些蟲子什么的。通過這些,才能實際感受到和平是什么,殺戮是什么。
(看到“惡與創造”的時候,我最先想到的是非常喜歡的動畫片《辛普森的一家》,其中有很多讓人細思極恐的情節和鏡頭,但是我和妹妹都為之著迷,而且依次編了很多我們很私人的口頭的小故事。有一些惡趣味讓我們覺得放松,并且真實。)
第四章《暴力和攻擊性》
面對孩子,總有很自然的發怒啊、悲傷啊,一味地壓抑住這些感情的自然流露,表面上看家庭很是平和。但父母極力地在這種環境里培育好孩子,孩子就成了一束塑料的假花。
體育運動的好處在于,有比賽規則做屏障,在這個屏障的保護下可以充分地發揮與生俱來的攻擊性。而且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需要堅持不懈地練習,不是單純使蠻勁兒就行的,在這練習的過程中又可以很自然地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攻擊性。
把規則作為一個切入點,人挺立在前邊,才有意義。
(這個說法比較特別,有點點醒我的意義。因為偏于循規蹈矩的性格,所以容易把許多條框當作做事的指引。這就變成跟著規則走。就像我現在看的這些理論的或者案例指導的書。其實有些問題我還未遇到,想的是多了解一些,多做點準備。但就容易脫離實際。或者當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我還是不知道如何處理。規則應該當作思考的可能性、采取某種措施的方向,還是得自己去直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五章《謊言、秘密、性》
沒有底線,沒有原則,孩子就會被養成一個沒有骨頭的人,沒辦法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定不同的規則。
(這一點我反思現在的家。我們家并沒有什么成文的規則。可能很多習慣都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規矩。但因為沒有明確的確立,或者說沒有調整的準備,所以現在有的規矩遭到了弟弟妹妹的不認可。換個角度來說,也說明家庭也是需要規則的。家有家規。并且不可僵化。)
與其說是不相信孩子,還不如說自己沒有安全感。
(這點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提到了類似的觀點:(父母)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雙倍壓力。在河合先生的另一本書《孩子與學校》也提到了。明天打卡再摘錄。)
第六章《校園內群體欺凌》
人類,好像總有一種排斥異己的傾向……當然,還存在一種完全顛倒過來的傾向,就是把特異性質的人視為英雄。
教師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對某一個特定的孩子施加壓力,這樣也就無意識地從背后支撐著孩子們的欺凌行為。反過來,如果教師能夠從心底認可每一個孩子不同的個性,欺凌現象就會減少。
青春期,是把一個人兜底朝天重新制作一遍的過程。
(其實我不知道有沒有這么“夸張”,得加個雙引號,萬一真的是這么脫胎換骨的巨變呢?我只是覺得這個說法很新穎。要說我自己的轉折性變化,應該是小學四年級轉學前后的對比。)
這種裝在盒子里的好孩子,到了青春期,突然遭遇了自己內部洶涌而出而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力量的沖擊,在反抗父母教師的過程,就容易完全搞不清楚限度在哪里,失去了控制。
沒有骨骼的對策,根本不能稱為對策。
老師過于性急地去找對策,反倒讓孩子難以張口,只好關閉了心靈的大門。
跟“惡”打交道的人,有可能一不留神,自己成了萬人眼中的惡人。這種危險隨時存在,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讓我想起了大學時看的一部三集的日劇《黑板》。每一部各講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日本的教育問題。第一部記得是戰爭背景下師生對軍國與民主的看法,第二部是校園暴力事件,第三部是師生關系遭遇嫉妒、曖昧扭曲最終澄清的經歷。三集都有師生尖銳的矛盾,以及老師指導學生找到未來方向。老師在對待那些被看作不合群或不良少年的學生的過程中,也往往不被理解,甚至被抹黑。當時看是感動于老師的艱辛和師生最終的和解。)
第七章《包圍著孩子的惡》
心里拒絕惡的同時,大人、孩子都要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個逃避不了的存在。這樣才能體驗到心靈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甚至能體驗到由惡向善轉化的過程。
(總體而言,這本書對我的啟發確實不及《孩子的宇宙》。可能是這本更理論些,有些說法我不太理解,感覺有點玄了。不同于《宇宙》,這本的案例倒更多地是真實的訪談所得。其中也有一個文學作品案例,但我覺得并不合適,講的是一個被排擠的新生通過挑戰最終與欺凌者嚴和的故事。我覺得結局被美化了,畢竟是文學,以其探討孩子與惡,性質被溫和化了。作者不認為欺凌是可以杜絕的,對欺凌的存在表示理解,但不是認可,試圖在制止、理解、策略當中尋求一個度,難度真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