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犁,一個就快要消失的農作用具。看到你的名字,想著你應該是在懷鄉吧。
23首詩,隨便一首開始,看完最近幾首,再看你剛來簡書寫的詩。發現前十幾首主要是在懷鄉,最近的幾首就壓抑多了,忍不住再看一遍求證一番。
每一首都有讓人心碎的句子,只有寫故鄉從前的樣子才有別的顏色。所有的詩,色彩滄桑,總是褪色的,總是土地的顏色,木色或者褐色,木犁上偶爾長出青綠的麥苗,轉瞬之間,麥子便金黃,天地一色,老父親扶著廢棄的木犁,直不起背,春去夏至,又是白發蒼蒼。
印象最深刻的是任爾歸鄉老矣,你覺得后面幾段銜接得不是很好。個人建議,最后兩段互換一下位置,變成反復詠嘆的感覺,寫完詩讀出聲來,讀到哪里,發現原本的情感釋放不出來,銜接可能有問題。但若是能達到欲揚先抑的效果,也不錯。有時候是需要一點不和諧,最后再升華。
任爾歸鄉老矣,
就歸去就歸去。
任爾歸鄉老矣,
年歲終會秉著種豆點瓜的鋤頭,
把我枯槁的身子種下,
一半埋于故土,一半長于春天。
這個方法是調整了結尾兩段,如果你是覺得整首詩的后半段都有些問題,可以把倒數第二段挪到中間,調整整首詩段落之間的節奏。變成:
把我枯槁的身子種下,
一半埋于故土,一半長于春天。
身子里被城市塞下的烏煙瘴氣,
在鄉間的月色里吐納成朝露晨霧,
而后連枯枝敗葉,
也會一寸一寸地瘋長。
最后結尾仍是這兩句:
任爾歸鄉老矣,
就歸去就歸去。
這個調整方式,是我個人的一點心得吧,不一定適用于每個人,剛開始嘗試寫長詩的時候,覺得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很多,落筆時腦中都是片段,不是完整的詩,有些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就想放在特定的位置,比如結尾,但是寫完之后又覺得跟其他的段落搭配有些違和。舍不得這個一時興起的句子,所以想調整其他幾段,刪減過后,仍然覺得節奏斷層,所以我試著讀出聲來。
朗讀是一種演繹方式,像一個演員用臺詞演繹劇情。好演員能夠在記住所有臺詞的基礎上,演繹出自己的風格來,那么導演負責監督自己想要的效果。我覺得朗讀的時候,自己是演員也是導演。如果臺詞不和諧自然是可以商量的,否則想要的情感總是壓抑,或者釋放地不是時候,比如鋪墊了很久,本來該慷慨激昂一番,到下一段突然氣場弱了,比如情感已經釋放完畢,該結尾了,卻在接近尾聲的時候發起了新的情緒。
如果你寫詩的技巧已經足夠,處理得好,那么這一點小情緒會讓人覺得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讀完之后還意猶未盡,但很多時候,不能這么冒險,因為很可能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這也是我給你的建議,因為你的詩并不晦澀,每一首都有一些經典的句子,所以稱得上好詩。不過讀完讓人覺得很是難受,不想再回味,因為故鄉遠去、物是人非、父母老去……這些失落每個人都會有,偶爾讀一首詩,會思鄉,會思人。讀你的有些詩,我會皺眉頭。
你寫詩只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多人都這么想,那么這首詩一開始就成了你的私有物,因為你在宣泄情感的時候,用力太猛,很多意象劈頭蓋臉地過來,讀者會吃不消。大概的心情是:啊,這個作者確實寫得不錯,情感也很到位,我能感覺到他真的很思念自己的故鄉,游子的心情不過如此了。但是看完之后,不想再看第二遍了,好壓抑。
比如這些句子,都是好句,但若總是在詩里出現,我會以為你最近很難過,很煩躁,甚至有些憤怒,我會懼怕看你后面寫的詩,猜想也不過是這些:
劊子手。
砍去我的身子吧。
以免我看到自己
活成了城市身上的虱子。——呼號
月亮高掛
而星辰匍匐
人們仰起脖頸 被栓住頭顱——黃昏
一只厚皮鞋踏穿前胸
一只車輪胎碾碎筋骨
一只花貓的爪形印滿臉頰——一枚中年的葉子
我記得第一次讀余光中的《鄉愁》,并不是在語文課堂上,那時候還是個小女孩,沒研究過詩,壓根兒不知道余光中是誰,讀完之后很是悵然,覺得心疼,一個成熟的男人,明明想家想得快瘋了,寫的句子卻是溫柔理智。一個人,在自己情感快崩潰的時候,仍然努力自控著,這種壓抑,不會讓人覺得不快,只會是心疼,而且這樣的鄉愁,能刻進骨子里,引發共鳴。問問自己,有一天我是不是也這樣思念故土。
以至于到今日,說到“故鄉”二字,都忘不了《鄉愁》這首詩。因為情感釋放的節奏很好,一層一層,不是一來就把自己的情感潑過來,讓人覺得喘不過氣。
有人會覺得,寫詩是寫自己,那么這詩就是自己情感的載體,這確實不假,但是人們在宣泄自己情感的時候,會忘了自己寫作的目的,你只是為了宣泄情感還是為了引起別人的共鳴,讓人贊同你的觀點?
很多人說:我寫詩是為了自己,不管別人怎么想,我就這么寫。
但是別人一批評就受不了了,聽不得別人說不好。
既然我們要寫出來,自然希望有人看到,并且贊同自己。那么照顧讀者的心情是必須的,情感宣泄只是寫詩最基礎的階段,若能寫出撩人的心緒,才是真的會寫詩。
而你,木犁,你是具備這種技巧的。前面十來首懷鄉的詩句,能引起我的共鳴,讓我覺得,故鄉是美的,所以思念自然深厚。
當你在批判和諷刺的時候,可就不那么理智了。你說的我自然都懂,我也明白這種感覺,文明興起,故鄉消逝,人性卻丑陋。但是除了你的憤怒和諷刺我再看不到別的了。
人總是本能地遠離負能量的人,作者寫詩讀者欣賞,這是溝通的過程。
溝通應該是平等的。當我覺得你的言語過激,覺得不快,我會遠離。因為人的能量是守恒的,我若是把精力放在你表達的方式和態度上,一定會削減我對你觀點的贊同。
不要一味用情感去擺布詩句,試著娓娓道來,讓我看看你這情感的源頭,那些美好的回憶。
與其聽你痛斥現代文明的丑陋,我更愿意看你描繪故土的美麗。與其接收你的憤怒,我更想了解你的思想。
詩如人。
這樣的你我是喜歡的:
我叩問土地
如何分去一半的春天給父親
回答我的
卻是一個夏至——砍去第二十個春天
這樣的你我是心疼的:
奶奶的拐杖卻怎么也撐不起她了,
空蕩蕩的院子,窗外是果實,窗內是寒冬。——家鄉的柿子樹
這樣的句子我也寫不出:
舊碗櫥多年未開張,
霉生著霉生著。
可是一張裂紋相框里的我,
年輕著年輕著。——在故里
一定是心懷熱愛,才寫得出這樣的句子。我希望在你的詩里,看到的多是美麗的景象,沉淪批判自然也是美,但是不能長存于世。因為人性的弱點在于逃避,你總是當面指責世人的缺點和丑陋,世人,又如何真心愛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