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和同事簡老師到陽東一中觀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班會課,聽了四節主題班會,收獲良多。
這四節課,都是非常有趣有料的班會課。第一節課是《陽江優秀傳統文化》,老師教態良好,教師基本功非常扎實,課堂把控能力較強。選題也貼近學生生活的環境,接地氣,課堂氣氛活躍。使用陽江本土的圖片,音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興趣。最后的獎品(豬腸碌)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貼近班會主題。第二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二十四節氣"》,老師選題"二十四節氣"作為主題比較新穎,而且據說是今年剛畢業的新老師,教師基本功非常扎實。真是令人敬佩!第三節課《感受詩詞品味人生》,老師上課風格幽默風趣,課堂氣氛輕松愉悅。第四節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詩詞之美》,這節班會課主要是由學生自己來品味詩詞,親身體驗,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詩詞鑒賞的班會課,但對于我來說,難度較大,很難引導學生有積極的體驗。
四節班會課都各有千秋,但我對第一節班會課印象更為深刻。這節班會課以學生生活的城市陽江為主題,探尋陽江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班會的形式主要以提問為主,形式過于單一。通過陽江本土傳統活動風箏節,美食,特產等圖片,"舌尖上的陽江"和陽江本土音樂人制作的視頻等媒介的展示,充分調動學生對陽江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吸引學生了解陽江的優秀傳統文化。思辨環節,讓學生思考如何保護陽江方言時,教師引導學生從政府的角度、文化研究的角度去思考。而我在這也有了一點點的思考:是否也可以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呢?最后獲勝的小組獎品是陽江特色美食豬腸碌,接地氣。
通過四節班會課的觀摩學習以及前些天工作室開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說課比賽,我開始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開始留意陽江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外鄉人,在陽江兩年,對于陽江的美食啊,特產啊,節日啊等,早已有所接觸,但了解不多。時常也會有一些疑惑,例如班會課上提到的"那"字的讀音,之前還問過同事,為什么讀"nuo",而非""na"?還有經常會有本地人問"會不會覺得陽江話很像吵架?"還有"陽江三寶"等,之前都有接觸到,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經過親身參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說課比賽,和觀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課后,又增加了我對陽江這座城市深刻文化底蘊的了解,加深了我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班會課的了解,對以后自己開展類似的班會,也有了借鑒的經驗。
聽完課后,霞姐組織我倆對班會課進行了研討。主題班會在選題上如果選擇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的主題,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選題時,切口可以小一點,避免泛泛而談,只講廣度而忽略了深度。"二十四節氣"主題班會,可以抽取其中一兩個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節氣作為介紹,效果可能會更好。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化,讓更多的學生參加進來,共同感受。教師個人語言的魅力,也能輻射整個課堂,可以充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后延伸作業,也需講究可操作性。
研討后,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如果我上這一節陽江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課。我會挑取陽江優秀傳統文化之特產大八益智果作為介紹。
題目:《爭做益智果宣傳者,做自豪大八人》
選題的原因是,我們學校地處大八鎮,我們經常吃到益智果。在我們大八鎮也有聞名內外的益智果生產基地。主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從我們身邊的益智果出發,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課前準備:
我會讓每個小組的成員,如果家種里有益智果樹的話,去看看,并且拍照,了解益智果樹生長。每小組準備一瓶益智果。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參觀益智果生產基地,或者詢問爺爺奶奶,父母,益智果的生產制作過程。我會準備益智果的相關圖片,生產制作過程的圖片等資料。
班會過程:
首先通過圖片展示陽江優秀傳統文化的美食,詢問學生我們大八有什么特產?
學生活動,讓各小組選派一名成員,分享你所知道的益智。教師進行補充。
接著,我們把開瓶品嘗益智果,并說說你吃到的益智果,有什么感受?
吃完了益智果,提問,你家有制作過益智果嗎?你知道怎么做嗎?并播放益智果的生產制作過程。
學生活動,拿出我們事先準備好的材料,我們小組親手制作益智果罐頭。
思與辨,引導學生思考,益智果是我們大八的特產,我們作為大八人應該如何宣傳益智果,讓更多的人認識益智果,從而帶動我們大八的經濟發展?
班會最后進行價值觀引導,益智果是我們大八的特產,我們作為大八人,應該為我們家鄉的特產進行宣傳,讓更多人的認識大八益智果。更多人認識益智果了,品嘗過了,覺得好吃,就會購買我們的益智果,也就會帶動我們大八的經濟發展,使我們的家鄉建設得越來越好。益智果成為大八的品牌,我們身為大八人也備感自豪。
課后作業,向你一個qq上大八鎮以外的親朋好友介紹一次大八益智果,并截圖上傳班群。
通過延伸活動,讓學生用實際行動為大八益智果進行一次宣傳,使學生在宣傳中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作為大八人的自豪感。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課仍需學習,學習,再學習!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