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錯過了雙星伴月

雙星伴月

昨天瀏覽網頁時,一張照片吸引了我,叫雙星拱月。就是一彎鉤月,上下有兩顆星相伴,這兩顆星幾乎成一條直線,也特別亮。加上江南特有的拱橋作為背景,一烘托特別有韻味,很美!

這雙星伴月的實景,我也確實看到了,只不過當時沒有特別在意。下班回來,大概六點左右,過十字路口時,停了下,稍一抬頭,便看到雙星伴月這一幕,它們清晰地鑲嵌在湛藍的天穹里。

這幾日天公作美,還晴得像個樣,空氣能見度高,所以看到的景象比較真切。

當時還閃念出,曾看到一博友寫的一首詩,叫孤星伴月什么的,似乎寫得很凄美很婉約。未想還來了個雙星伴月,倒挺有意思的。不過,忙了一整天,很累,也沒心思仔細去想,更無多少欣賞之意。

現在才知道,我錯過了一大奇異的天文美景!

看到人家曬出來的攝影照片和附上的文字介紹,才覺得真不錯。拍攝地點在寧波西城千年古橋——望春橋附近。如鉤新月,兩顆星隔月遙遙相望,含情脈脈,就像一對失散的戀人似的,看它們于心不忍。上面燦亮一點的是金星,下面稍暗的是木星。上下幾乎形成一條直線,好似月亮挑起了兩顆星星。

這樣的星月奇遇是非常難得的,入詩入畫,皆為上品。好在人家把這罕見的天文奇景給定格下來了。

同樣是景,人家欣賞,捕捉,美也就定格了,瞬間成為永恒!我呢,沒怎么放在心上,至少沒正而八經地欣賞它,也就不存在美的定格。這印證某個大師說的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龍眼

記得曾有一次與幾個同事出游,來到一個峽谷邊上的景處,牌子上寫著“龍眼”兩字。一同事拿著相機就拍,我說,這又有什么景致?哪來個龍眼?看不出呀。

隨即他指著那股泉眼,比劃著,這是不是龍身那是不是龍須,經他一說,再好好端詳還真有點神似,像那么回事。他說了句,有些東西是要用心品的,才能出來,觀景有時還要點想象的。

想不起來,這位平素給人粗枝大葉感覺的家伙,卻也能說出哲理的話。現在想想,這話講得還真不賴,有生活智慧!美是要靠人去發現,去欣賞,靠品咂才出來的。不然也就無所謂美了。

明代心派理學家王守仁曾一次與朋友出游,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與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他主張,心外無物。我以為,若觀景者心中無景,哪來景致?

同樣景物,先入到心處,你才會用正眼瞧它;你用心看了,才能欣賞出它的美處。就像上面的龍眼和雙星伴月一樣,在此,不起眼一般般;在彼,卻是難得盛景。區別在于,是否真正用心欣賞它、品味它。

枯盆里的一叢嫩綠,常人不覺得怎樣,但帶給育花人的就是希望;石頭縫里的爬蟲,成人可能瞧都不瞧,但孩子看到就覺得神奇;兩根并立生長的樹,庸人眼里或許只是個樹,可詩人眼里就是首溫婉繾綣的情詩;天上的星星,我們可能見慣習已為常了,可它們又寄托了多少欣賞它們的人的夢想和懷思?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無論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還是草木蟲魚,飛禽走獸,都有其自在的美好之處,不過,這些美處只鐘情于有心人、留意者。相反,對它們視而不見、熟視無睹者來說,談不上還有什么值得心神流連和品咂的地方。

對大自然的美來講,用心欣賞是需要的;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不也如此嗎?

因天生稟賦和后天修為的不同,人難免存在差別。十個手指有長短。你有你的長處,我有我的優勢。用心看人家閃光點,對人家的精彩持真誠欣賞的態度,也許會發現生活處處有景致。

說到欣賞別人的好處,讓我想起一則蘇軾的故事——

蘇軾和佛印是好朋友,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蘇軾有時喜歡占佛印的便宜,回家就喜歡跟蘇小妹說。

一天,兩人又在一起打坐。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么?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后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么?就活像一坨牛糞。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里有什么!

這里的見心見性,心有眼有,這是佛家思想。心中有佛自有佛,心有山水自有山水。在這里佛印對萬物是持真誠欣賞態度,所以他是佛,而大才子蘇軾卻稍遜一籌,修為不夠。

當然這故事只能作為趣事逸聞,不能當真。蘇小妹只是杜撰出來的人物,北師大康震教授就是這么說的。上面的佛與牛糞的故事也是人家給捏造的。

故事假的,不過佛理在。見心見性心有目在的禪意與王守仁的心外無物是相通的,都屬唯心這一支。

成為大師或佛,或許是奢談。但擁有一個欣賞對方的心態,并給真誠的贊美,這是可以做到的。我想,只要不影響國計民生或是社會和諧,只要不牽涉到大是大非的事情,何必吝嗇自己的欣賞眼光,何必吝嗇自己的贊語?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悅人娛己,何樂而不為?

若有欣賞,自有精彩在!若有精彩,不妨將欣賞進行到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