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使節王玄策,借兵8000滅中天竺,12000多俘虜成了“昆侖奴”

大唐貞觀年間及之后的盛世,是古代中國最為繁華的 時期,無論是經濟層面、軍事層面,還是唐人的心理層面,都是當時世界上頂級的。而唐朝的都城長安,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各國使節和商人來來往往,萬國來朝,蔚為壯觀

大唐盛世

唐朝富貴人家在當時都有一股風氣,就是擁有三種仆人,誰家要是沒有這三種仆人,那肯定不是很有實力。所以達官貴人都爭先恐后地購買這三種仆人炫富,他們分別是“昆侖奴、新羅婢、菩薩蠻”。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昆侖奴”的來歷。

在唐朝的時候,人們習慣于將喜馬拉雅山一帶都統稱為昆侖,有很多學者認為“昆侖奴”就是指南亞一帶的古印度人,這也和古書上對他們形象的描寫比較吻合。“昆侖奴”皮膚黝黑,個個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還比較忠心,因此貴族豪門都搶著要。譚嗣同就堅信“昆侖奴”就是古印度人:“友人鄒沉帆撰西征記程,謂希瑪納雅山即昆侖,精確可信。希瑪納雅山在印度北,唐人呼印度人為昆侖奴,亦一證也。

昆侖奴

什么時候“昆侖奴”開始進入唐朝的呢?這得從從一位被世人所忽視的牛人——王玄策說起,這是一位具有空前絕后戰績的“小人物”(7品小官),如果印度有史書的話,那么他一定會是印度人比較痛恨的幾位之一

在唐朝時期,古印度被稱為天竺,分為5個比較大的天竺國,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是中天竺,所轄區域差不多占了古印度的一半,它還有個名稱叫做“戒日王朝”。

戒日王朝的騎兵

那個時候的大唐,對于古印度諸國來說就是巨無霸,5個天竺國都表達了交好朝貢的意愿。643年,王玄策作為副使第一次出使古印度中天竺國《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所載: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咸遣使朝貢

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次出使天竺,正好此時的戒日王去世,中天竺國內一片混亂,戒日王的大臣阿羅那順已經篡位,又恐大唐使節支持戒日王的子孫,于是就決定圍攻王玄策的使團,王玄策的使團只有30多人,寡不敵眾,在部下的拼死掩護之下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才得以勉強脫身。

王玄策出使天竺

王玄策咽不下這口氣,并沒有直接逃回長安,而是手持節杖發檄文征召西域諸國軍隊征討阿羅那順,時松贊干布剛成為大唐的女婿,欣然借吐蕃兵1200名,而尼泊爾也派來了7000騎兵供驅使。

就這樣,大唐的正副二位使者,率領8000多異國軍隊,開始了對中天竺的征討。中天竺的茶薄荷羅城城下,王玄策、蔣師仁擺開陣勢與阿羅那順大軍短兵相接。

王玄策借兵征討中天竺

三天過后,王玄策利用火攻和水攻,茶镈和羅城城破,取得了斬首三千余級,溺斃萬余敵軍的戰績。阿羅那順率殘部逃走,被先鋒蔣師仁追擊,俘斬敵兵數以千計,生擒阿羅那順。

阿羅那順的妻子率眾在乾陀衛江負隅頑抗被先鋒蔣師仁擊潰,此戰斬殺上萬余,俘獲阿羅那順后妃、王子等數十人,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自此,中天竺再也組織不起反抗的力量,其轄區的五百八十座城邑聞風而降

大唐周邊地圖

其余四個天竺國無不震驚害怕,紛紛送上重禮,向王玄策再次表達了臣服大唐的意愿,并再次派出使者前往長安朝貢。

648年5月,王玄策、蔣師仁押解阿羅那順及王妃、王子數十人,以及俘虜12000多名,牛馬2萬多匹,浩浩蕩蕩回到長安獻俘,王玄策被封為朝散大夫。

昆侖奴石像

對于這些俘虜的處置,按照大唐的律法,一般都是充為奴。于是,長安的達官貴人出行之時,就有了一種面色黝黑的仆人跟隨,那就是“昆侖奴”

當然,在這之后,唐朝將皮膚有異色的外國仆人都統稱為“昆侖奴”,所以后來的“昆侖奴”也包括古印度之外其它地區的人

您認為“昆侖奴”源自王玄策的獻俘嗎?歡迎留言討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