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網絡
最近一個朋友的孩子剛剛高考沒多久,成績出來了,連當地最差的大學都沒有考上。
橫在他面前的路就是找關系進一個普通的大專繼續讀,要么就去學門技術。
雖然他自己一直強調要去繼續學習。但是面對這樣一個染上網癮,學習不上心的孩子。幾乎沒有人勸他的父母繼續送他讀書,如果沒有很大的思想轉變,他是不會去讀書的,只是去多玩幾年而已。
但是真的就這樣放棄自己的孩子嗎?可憐天下父母心,肯定還是會選擇繼續供養孩子去玩幾年的。
說到放棄,其實他的父母很多年前就屬于“放棄”了。因為過度的溺愛,就是害了他,是一種隱性地放棄。他的爸爸從來沒有打過他,他的媽媽一直寵愛兒子,一切依著他。
現在回想起來,父母是欲哭無淚,因為養孩子不可能重來。
他小的時候,爸爸出門在外,媽媽身體不好,要兒子幫忙做點家務活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的世界里,活是父母干的,自己只要好吃好玩就是盡了本份了。
多少孩子就是在父母的這種溺愛中被毀掉了!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是不懂感恩的,基本會被養成自私而任性的一群人。
我還見過一個家庭,女兒從小被母親溺愛,在家里是小公主,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是做爸爸的還是在外邊的工地上日夜不停地爬鋼架子,掙血錢養著那個家。
他的女兒從來沒有覺得父親好,甚至都不會對他笑一下,因為她媽媽常常會當著她的面嘲笑辱罵她的父親。
現在這個女孩也已成家,但對父親的冷漠更超過了兒時,每次看到她的父親那個樣子,讓人心疼。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是不敢面對困難的,啃老族都是這樣養成的。
記得有一則這樣的新聞:一位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閑在家,要么上網打打游戲,要么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對于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么從小對我那么嬌慣?”
這樣的回答,讓很多父母陷入了深思之中。因為我們很多的家庭,父輩努力打拼,積攢可觀的家產,期盼孩子不要吃自己曾經吃過的苦,不想孩子像自己一樣勞累。結果,就養出了白眼狼,養出了啃老族。(閱讀更多的親子文章,請關注公眾號養育男孩,ID: breedboy )
為什么我們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每次談到孩子要不要吃苦,我就想起我們中國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再苦不能苦孩子”,我還記得我們小學的圍墻上,村委會的墻上那些年都是這句標語。
那時候是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地方,特別是山區,能讀書的孩子不多,吃苦的孩子太多,教育非常不被重視。很多地方教學樓搖搖欲墜,操場上也是坑坑洼洼,各種教學基礎設施基本沒有,只有看不到盡頭的山,數不清的沙子,踩不盡的泥巴路。
所以這句話還真的挽救了很多喜歡讀書的孩子的夢想。
但是這句話如今被很多人拿一半,用到了生活中,用到了養育孩子的方法上。
不能苦孩子,事情我們全部自己做了。
不能苦孩子,不能讓他累著,不能讓他曬著,更不能讓他餓著。
不能苦孩子,想買啥買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不能苦孩子,不能打罵,一切順孩子的意,只要他開心就好
不能苦孩子,做牛做馬,砸鍋賣鐵都是為了他
……
這就是我們很多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
父母在工地上搬磚砌墻,孩子在網吧包通宵刷裝備,在外邊唱k吃大餐。
父母熬白了頭發去掙錢,孩子手機換了一臺又一臺,蘋果手機跟風全買齊。
不是我故意夸大其詞賺取你的眼球,這樣的人真的太多了。
記得讀大學時,班上有一個同學,讓我們覺得他的家里條件很好。他是第一個買筆記本電腦的,他是第一個下館子請一幫子人吃飯的,他是第一個捧著一大捆花追女生的。
這些都要錢,而他的大方讓他的身邊總是聚滿了人,好不熱鬧。
但是有一次,一個穿著皺巴巴衣服,踏著一雙老解放鞋的老人敲我們隔壁宿舍的門,說找我們那個同學,當時他不在,我們就叫老人來我們宿舍小坐。
老人是他的老父親,在我們大學邊上的工地上做小工,每個月能掙三四千。但是他兒子一個月要用掉他一半的工資。
這次他來這兒是給兒子送錢買手機的,本來是說好在校門口見面的,但是被一個老鄉帶在宿舍樓來了。
如果不是這次偶遇,我們還一直羨慕他家有錢呢。
很多的父母都是吃苦過來的,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吃苦了。但就是因為這種觀念,就極其容易溺愛。(閱讀更多的親子文章,請關注公眾號養育男孩,ID: breedboy )
但是不管如何,養育孩子,一定不能溺愛。為什么很多聰明的孩子,最后卻大部分沒能獲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于他們缺乏專注力,缺乏堅持到底的吃苦精神。關于吃苦教育和感恩教育,給大家分享幾個建議:
告訴孩子,生活是需要吃苦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就會面臨一些需要吃點苦的地方,這個時候就是關鍵了。如果我們包干到底,寵愛有加,那么孩子就會習慣你的寵溺。
比如孩子走路摔倒了,哇哇大哭,很多的父母像被割去了肉一樣,趕緊跑上去,抱起孩子,問是不是摔疼了,都怪這地板,怪這桌子,就沒有想過讓孩子自己爬起來。沒有想過告訴孩子,下次需要注意哪個地方,能夠避免摔倒。
比如有些大孩子,會提出幫父母做點事,比如洗碗,拖地,因為好奇,我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過這個想法,但是很多時候被父母友好地拒絕了,理由是你太小了,做不好。于是孩子就覺得自己做不好。
還有一種是這樣的理由,你就讀好書就行,這些事就讓爸爸媽媽來做。于是孩子就心安理得地習慣了這種專屬的寵愛。
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參與校園組織的勤工儉學活動,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一起去參加志愿者活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地事,積極地去鍛煉自己的手腳。做父母的需要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和愛,而不是用這些愛拴住孩子的手,也不是要這種愛來一切包干。
不要跟孩子刻意隱瞞!
你會跟孩子說家庭的真實狀況嗎?比如你的職業、家庭收入、健康情況等。
有太多的父母,為了孩子,將真實的自己深深地隱藏起來。哪怕扛下所有困難與壓力,也不能讓孩子知道。
這是父母之愛的偉大之處。
我們不能跟孩子哭窮,但是也不能跟孩子裝富。
一個人的欲望一旦被打開,那是一個無底的黑洞,你能滿足他的一時,但是無法時時滿足。
孩子小的時候,呼風喚雨,你滿足他對于所有玩具的需要;那么到了小學,你又滿足他對于零花錢的需要;到了中學,手機、電腦以及一些其他的電子裝備,還要最好的,一套配下來就要上萬。對一個普通的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
一直這樣的滿足真的好嗎?
我覺得父母保證孩子正常的學業和生活的同時,一定要培養孩子正確地金錢觀和消費觀,讓孩子的消費符合家庭的情況,不能盲目攀比,那樣給家庭的傷害太大了。
你的隱瞞只會讓自欺欺人,孩子也無從體諒你,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你打造的光環里面。
疼愛不等于溺愛,盲目溺愛孩子,不肯告訴孩子真相,不讓孩子直面困難,孩子怎會學會感恩呢?
給孩子言傳身教地教育
這幾年,很多地方搞感恩教育,幾千名學生在操場上抱著父母痛哭流涕,一定要報恩。
其實感恩的教育是一定要有的,如果被一些機構利用起來,作為炒作作秀,那意義不大,這個教育不是一時的頓悟,而是日復一日的言傳身教。
父母對上一輩老人孝順而關心,那么孩子自然會在你日常的行為中感受到。他們會明白怎么去做,會感受到愛的力量,一代代地傳承。
如果一個母親不尊重孩子的父親,在孩子的面前說父親的不好,那么這個孩子對父親的愛會打折,同理,一個父親如果總是在孩子面前抱怨妻子,這個孩子對母親的愛也會減弱。
父母的恩愛會給孩子愛的影響和真正的愛的啟蒙教育。孩子都是敏感的接收器。他們時刻關注著我們呢。
我在家里有時候大聲跟老人爭論一個東西,兒子就會塞住耳朵,表情很難受。會說要我們不要吵了。
在感恩教育上,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老師。“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在吃苦的教育上也是如此。
在我們家里,兒子會主動關上沒有人的房間的燈,會主動去關水龍頭,并且還會提醒我們去做這些事。因為我跟他說那是一種浪費,沒想到刻在孩子的心底了。
如果我們夠勤奮,孩子也是能感受到的。每天兒子都會給我錘錘背,因為他知道我每天要做很多的事,太累了。
當他看《恐龍當家》這部動畫片時,他會覺得我就像那恐龍爸爸一樣,勤快地做事。所以他也經常會幫我去做一些事。
家里的廢品也會讓孩子自己去賣,讓他知道錢是如何掙來的,而且讓他明白坐一次電動恐龍需要25元,能買多少個雞蛋,能買多少瓶水,需要怎么做才能掙到這25元錢。給孩子一個正確地金錢觀,能夠幫助他們去控制自己的欲望。
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去爬山訓練,一起奔到終點,中途不能放棄。通過一件件事來磨礪孩子,使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使他們能吃苦。
越是愛護孩子,就越要加強他的“吃苦”教育。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俞敏洪老師曾說:“我時常帶兒子去爬山,1700米、1800米一天爬上去,徒步30公里,走不動也得走,培養他的毅力,這跟學習沒關系。”(閱讀更多的親子文章,請關注公眾號養育男孩,ID: breedboy )
吃苦教育和感恩教育是養育好孩子的兩個關鍵。尤其是男孩,他們將來會成為一個未來的爸爸,一個女人的丈夫。注定要承擔更多的壓力和責任。如果不讓孩子在小時候多吃一點苦,那責任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就不會有。
那么注定今后在競爭強烈的社會上是軟趴趴的。我們中國至少有一半的家長在竭盡全力愛孩子的同時,也在把孩子在溺愛中慢慢毀掉。
父母需警惕,千萬不養在嬌慣中毀掉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