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標準就是一個詞“清爽”。1,做人要清爽,講個人衛生,這和有錢沒錢沒關系,無論在多惡劣的環境,都堅持自己清爽,沒體味,有儀表,衣著整潔得體,有修養,同時所處的環境也注意保持清爽,舉止有風度,處事有腔調。2,為人要清爽,就是契約精神,保持邊界,不過界,懂得合作,也保持獨立態度,公私分明,私人邊界也分明。3,思路要清爽,看問題要一擊即中,不唧唧歪歪,不思前想后,不前后跳脫,不猶猶豫豫,不愿意陷于折騰。4,做事要清爽,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不拖泥帶水,不硬做,符合規矩的前提不傷害各方的前提下清楚順利地完成復雜工作,不多糾結,不扯皮,不留后患。如果上海人覺得一個人不清爽,上海人就會表現出讓人痛恨的輕蔑來。
這是俞挺對上海人一個小小的總結。
關于是上海人,歷來有很多形象,舞臺上有鞏漢林的、嚴順開的。余秋雨說上海人特點是"關儂撒體",易中天說了好大一堆,大體就是上海人精明有點自傲。其實從文字來說,每次看到各人的評價總覺得各有道理,但是時過境遷,又覺得不一而足。
其實上海人沒有一個具體額形象,一個精明睿智的老克勒可以是上海人,一個沉著寡言的崔中石也是上海人,霸氣側漏的潘虹是上海人,而和藹大氣的秦怡也是上海人。你看砸吧的阿美,不大氣的阿慶,搗糨糊的阿德,慣榔頭的康大海,這些或蠅營狗茍或市儈的角色哪個不是上海人的寫照?真恰如上海是各種人的上海,上海人也是浮世繪和現實的交雜。有高端的利落的如同黑幫老大的上海人,也有匍匐再大地上求生不擇手段的上海人。
當剝離形象的時候,總是會剝離一些不好的,而創造一個潔凈的圣體,其實也不一定如是,不過大體來看,上海人喜歡割裂人與人的關系,或者說相對全國人民對關系的割裂更加深化,可能是一個標志把。
最近不太喜歡說滬語,無論在家在單位,總是有意識無意識的來說官話。為什么呢?可能是一種簡單的割裂,想讓自己不用上海的模式考慮問題,用一種工作的思路來整理自己。天曉得我以前是多么瘋狂的覺得自己是上海話的衛道士,覺得自己能發出我當中哪個后鼻音簡直是文化的傳承者。而現在,我覺得除了內心有一種上海話判斷的情愫以外,上海話已經變成了一種道具,和人拉攏關系的道具。
因為上海人,或者說每個人,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而不同,不是因為所持有的工具而不同。當然稀有工具也不是每個人都有,但是僅對于我而言,我只能認同能力勝于工具,其原因可能就是沒有工具而已。
總之上海人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隊,不是在市井或者寫字樓的母女,不是那1000w戶口擁有者,當然也不僅限于在這60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而這個城市可能更加提倡這樣的文化。
說到這里,又想到卓然獨立,越而勝己的校訓,大學有很多校訓,比如同舟共濟,同心同德同舟濟,濟人濟事濟天下,還有“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這樣前任校訓,或者“嚴謹、求實、團結、創新“這樣很有時代特色的詞語,我覺得還是簡簡單單,做好自己,就是做好上海人。
我想以后我要多看書,多看博客,免得越來越不愛惜羽毛。
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