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一位朋友在群里發了一張照片,他帶著老家來的母親和阿姨去泡溫泉。老人家從來沒有穿過如此暴露,到溫泉問為啥還有男的呢?
看了這張照片,真心為他點贊,好多人對老人的愛都停留在口頭,他真正去做了,這一點,就是我們好多人都做不到的。
好久以前,有個朋友寫他們的異地戀保鮮經驗,寫道“愛,是一個動詞”,不要只電話里說著我愛你,更要體現在行動上。愛老人,孝敬老人,何嘗不是這個道理,我們離開家鄉外出工作,一年來陪伴老人的時間本來就不多,愛,不僅僅是在心里,要說出來,更要做出來。
對父母有耐心,或許這不及他們對小時候的你一半的耐心就可以。
人慢慢變老,可能反應力遲鈍,可能眼光越來越不長遠,可能偏執,可能小氣……大多數老人都是平凡的,那種“活到老學到老”,不停自我提升的老人鳳毛麟角,遇到了是福氣,沒遇到也不抱怨。總抱怨老人跟不上時代,觀念陳腐,你真的有試過和他們認真溝通,耐心去教他們使用現代電子設備嗎?
有一組手繪微信使用步驟圖解,那是一個孝順女兒給自己父母畫 的。為的是父母和自己多一個了解和溝通的渠道。不是說,所有的老人和他們認真耐心溝通后都會變得開明不干涉子女自由,起碼我們應該去試試和老人溝通。
我根本不相信在父母和成年子女的分歧中,父母會贏,如果你迫不得已聽了父母的,那一定是你自己的問題。
我還是感動于“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的親情。如果你有了孩子,對待自己孩子的種種耐心,大概也是父母當年待我們的情義。
不要相信老人常掛在嘴上的“不需要”。
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想給老人買個什么或者帶他們去吃個什么,一說他們總是說“不需要”,“花那錢干啥”。但當你真的買了或者做了,他們往往心口不一,樂在心里,雖不在你當面說,但在他們自己的圈子里,卻會夸自己的孩子為自己買的東西或者做的事情。
穿著女兒買的衣服,樂呵呵的,逢人就“抱怨”:“現在年輕人真是亂花錢,我不需要那么多衣服,非要買。”
兒子帶著旅游了一次,逢人就講述自己的旅游見聞,看了什么,吃了什么,逛了哪里。
老人說的不需要,是因為他們的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觀念就是要節省。他們不在意衣服款式是否時尚潮流,也不在意到底去了哪里,只在意,那是兒女的心意,兒女心底是牽掛著他們的。
愛就是多陪伴,時刻關注父母的需要。
以前,關注過一種說法叫“父母皆禍害”,也常常聽聞一些心理學家關于“原生家庭的傷害”的描述。但,不管是怎樣的家庭,當你理解了家庭的模式和局限,你最終還是要和你的家庭的和解。要走出原生家庭的模式,必然先要接受你的家庭。
雖不必做到“父母在不遠游”,但陪伴父母的功課還是你要盡量去完成。我最近不在家,有一天很晚了我問周先森在干什么,他給我發了一張“艾灸治療圖”,說給媽媽講解怎么艾灸。媽媽腿有風濕,按照道聽途說的艾灸方法給自己艾灸腿部。他便有心上網查了正確的艾灸法,給媽媽講解。我聽完竟有點小感動。
愛父母,就多多關注他們的需要。
愛,是一個動詞,去做,去行動。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