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者、在場、超絕——三路向
還記得,我們留下的佛祖的故事嗎?這是一個普遍流行的故事:佛祖年輕時本是印度一小國的太子,錦衣玉食,能文善武。相傳14歲時,出門遇見老人、病人、死尸,被世間痛苦觸動,而心生煩惱和疑惑。后來,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35歲時,經歷無數苦行,終于在菩提樹下悟道。
佛祖遇老、病、死,第一沒有立志去做大夫,學習醫理;其次,沒有打算勵精圖治,修齊治平,把國家治理好。他是太子,學醫、發展當時的醫學,做賢君,都是可以做得到的。可是,佛祖沒有這么做。他走上了另一個路向。你看,遇到老、病、死,所謂奮力向前的態度,無過于當醫生,治醫學了。這是最直接解決問題的辦法。身為太子,將來繼承王位,勵精圖治,將來讓老有所依,病有所治,死有其禮,雖沒有直接解決問題,但是可以使人“養生喪死無憾”,不也很好嗎?
然而,佛祖沒有這么做,他走上了另一個路向。我們把這個路向叫做超絕路向。超絕,意思是超越、根絕,超而絕之。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從根本上取消問題,無生煩惱。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三個路向:是者、在場、超絕。這三個路向是以后我們得出更多結論的基礎,有此源頭,將來可得萬水千江。
得到了三路向,為加深大家對三路向的直觀印象,羅列如下(三路向之范疇):
是者路向生范疇:存在、對象、本質、內容、現象、性質、屬性、時間、空間、數量、形式、結構、秩序;
是于路向生范疇:喜、怒、哀、樂、好、惡、憂患、恐懼、好樂、忿懥、仁、義、忠、孝、慈、敬、信、謙、中;
超絕路向生范疇:梵、我、覺、迷、貪、嗔、癡、苦、無明、輪回、涅槃。
思想是由范疇有機組成的。如果特定的范疇從一個族群的生活和學問語言中消失了,那么文化的基因就被切換,文化將因之而滅亡。
碎語集合
是者的時間流逝與在場的時間流逝不是一個意味。在前者,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利潤,時間就是快樂,時間就是增長;在后者,時間是流水落花春去,是紅顏老,是憶我少年時,是悵平生,是只是朱顏改,是朝聞道夕死可矣。
超絕的時間流逝?我不懂。
“什么是什么”,“什么和什么的聯系是怎樣的”,這就是知識的基本表達——如美德即知識,人是理性的動物,萬物是水等等,都是是者精神體現。
“君應該仁”,“人應該孝”,“為政者當立德”……“某某應該如何”,“人做不到某某,則不可”,這是人文的基本表達。
“三代如何如何”、“圣人如何如何”、“明君如何如何”,修德、講學、徙義、改過云云。所有圣賢書,包括法家在內的所有諸子學,并不告訴我們,什么是什么,什么和什么的聯系是什么,卻只告訴我們,人應如何如何,天下應如何如何。
關于是什么的學問是科學,關于應該如何德學問叫圣學。科學已經是世界的學問,而圣學已經衰絕。
科學只告訴我們事實是怎樣的,至于應該怎么樣,科學一句話都沒有說。而世人以為科學是這么說的:趨利避害……趨利避害……利越多越好,害越少越好……
現代人絕大多數時候只問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實現。欲望告訴我們想要什么,科學和勞動可以實現欲望。五經不存,圣人已死,鄉土倫理社會崩潰。那么誰來告訴我們應該呢?
區分兩個“應該”:
1.要想身體好,應該多鍛煉,注意飲食。
2.媽媽生病了,我應該留在家里照顧她。
句1,叫策略性的應該。句2,是道德心的應該。
策略性的應該,其實是者路向的。我們應該注意避免兩種應該之間可能產生的誤解。
往期回顧:
重建中國文化之根本自信力(1)——哲學是什么
重建中國文化之根本自信力(2)——事實與價值的結合體
重建中國文化之根本自信力(3)——何為是者路向?什么是在場路向?
重建中國文化之根本自信力(4)——在場如何理解天人合一